在握,但是仍旧保持着当初那份冷静。他知道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自己可以拍板定案,什么情况下需要咨询专家的意见。他忘不了自己曾经看过的一部电影,在那部真是描写诺曼底登陆的影片里,整整一个英军师,就是因为海上风浪地缘故偏离了方向,最终在一个错误的登陆点登陆,并由此遭遇了覆灭的命运。由这部电影,楚思南就知道,对于这次横渡日本海峡地战役来说,摸清这一片海域上的气候情况非常重要,而选择战役发起时间、发起地点等因素的时候,也必须借助对气候的准确了解。在楚思南所主持召开的两次会议上,与会的人员不仅仅有军方的代表,同样还有一些相关的水文、气候专家。经过两次会议的商谈研究,在咨询了军方以及相关专家的意见之后,楚思南最终决定,将渡海作战的时间正式圈定在四月七号。同时,登陆作战的出发地,选定在了海参威、清津、金策三个地点,而登陆点,则选择在了日本北海道的札幌以及本州的青森、秋田三地。按照各自作战任务的不同,楚思南对每一个方向的渡海作战部队也做出了各自不同的兵力分配。考虑到运输船只的数量有限,苏军不可能像美国人那样一次性的将几十万部队统统运过海鲜,因此,楚思南决定在海上实施强渡的同时,还需要调动空军的力量,向日本的海防线后翼实行大规模的空投。这注定是一场规模对苏联来说规模空前的渡海作战,同时,也是陆海空三军规模最大的一次配合作战。渡海船只需要作战舰艇以及空军的护航;在抢滩攻势全面发起之前,需要空军对敌人的滩头阵地实施大规模的空袭,以掩护步兵的登陆;大规模的空投行动中,同样也需要空军的强力支持。在这种情况下,楚思南感觉在这场战役中,需要任命一个有着丰富指挥经验,同时,在苏军部队中又有一定威望,能够协调好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的指挥官。这个指挥官的人选,楚思南会挑上谁?不要小看这一个指挥官的人选,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苏联未来的很多问题,甚至可以说是同楚思南政权的进一步稳固是息息相关的。在这个人选的推荐上,统帅部的众多参谋推荐的是罗科索夫斯基,参谋们的意见是,罗科索夫斯基个性沉稳,而且由于这个人素来没有什么野心,所以在军中的人缘比较好,是一个人所共知的老好人。如果由他出任远东战役的总指挥,相信应该可以统合各方的意见。但是刚刚接任安全委员会第一书记职务的吉尔尼洛娃,以及第二书记兼第一总局局长的克留奇科夫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意见。这两个人从战后军方权力划分的角度考虑,一致推荐由目前正在担任对德北线战役指挥官的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