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这一切尽收眼底。他眼中掠过一丝对外甥李文忠的痛惜,但更多的,是一种尘埃落定般的释然与……对曾孙的激赏!
\n
“好!说得好!”朱元璋猛地一拍御案,声若洪钟,瞬间打破了压抑的沉寂。他脸上非但没有因李文忠吐血而恼怒,反而露出开怀的笑容,目光灼灼地盯着天幕上宣德帝那年轻而充满自信的身影:
\n
“这个宣德!有见识!有胆魄!这番论断,深得用兵察人之三昧!颇有他爷爷永乐(指天幕中未来的朱棣)当年的风范!”他特意用了“永乐”这个未来的尊号,以示区分。
\n
朱元璋捋着胡须,环视群臣,语气斩钉截铁:
\n
“咱看出来了!宣德这孩子,把高煦那点心思,算得透透的!高煦勇则勇矣,然无大略,更失人和!此局,宣德赢定了!咱放心了!”
\n
朱元璋话音甫落,勋贵班列中,魏国公徐达沉稳的声音随即响起,带着沙场老帅的洞明:
\n
“陛下圣明。汉王(朱高煦)之败,非止于宣德陛下洞悉其心,更在于天时、地利、人和皆失!”
\n
徐达的目光扫过天幕上乐安城那模糊的轮廓,分析道:
\n
“靖难之时,燕王(指建文元年的朱棣)虽起于北平一隅,然其时元末战乱初平,北地军民久经沙场,民心思定亦思变;燕王以‘清君侧’为名,尚有几分大义可恃;更兼北平乃其经营多年之根本,民心可用,将士效死!”
\n
他话锋一转,直指要害:
\n
“反观今日乐安!弹丸之地,无险可据,更无雄厚根基!高煦暴虐,未得人心。臣观天幕所示,其为了参加第三次、第四次出征漠北,为聚敛军资,竟在乐安横征暴敛,强加三成粮税!此乃竭泽而渔,自绝于民!”
\n
徐达的声音带着冷冽的断言:
\n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