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t;就像陶匠的转轮,看似静止,实则蕴含无限可能。当代网络文学中'世界观构建'的概念,恰是这种'虚静'的现代诠释——作者先在心里搭建一个完整而空旷的宇宙,人物和情节才能自然生长。"
\n
教室里一片寂静。张教授的眉头渐渐舒展,而同学们的表情从惊讶变成了思索。
\n
"有意思。"教授示意她继续,"那'神与物游'呢?"
\n
这个问题像一把钥匙,突然打开了苏晚晴脑海中的某个闸门。
\n
她想起每次写小说时那种奇妙状态——当人物的形象浮现在脑海,那些场景的描写突然变得无比鲜活...
\n
"神与物游..."她眼神微微放空,"是创作者与创作对象间动态的精神互动。不是被动观察,而是全身心投入的共情体验。"她顿了顿,声音变得更加生动,"就像...要写一个金融分析师,光查资料不够,必须理解他的思维模式、职业困境,甚至他西装袖口磨损的细节..."
\n
林小满突然在下面咳嗽一声,眼神暧昧。
\n
苏晚晴这才意识到自己说了什么,耳根瞬间发烫。
\n
但学术的兴奋让她继续下去:"这种状态下,作者与创作对象的界限是流动的。刘勰用'游'字,正是强调这种自由穿梭的创作快感..."
\n
她的分析持续了十多分钟,从文本细读到跨时代比较,条理清晰,见解独到。说到最后,连张教授严肃的脸上都浮现出一丝罕见的笑意。
\n
"很好。"教授打断讨论,这在他课堂上已是最高评价,"苏同学指出了重要一点:《文心雕龙》的智慧在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