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德臣的坐骑被击毙。蒙军死伤无数。蒙军骁将汪德臣的弟弟汪直臣被守军的飞石击中,毙命于运山城下。汪德臣见势不妙,只得下令撤军。运山城作为州治后,取得了第一次保卫战的胜利。
其后,运山城在抗蒙战争中,一直发挥着据点的作用,运山军民依凭着有利的地势,同心固守,蒙古兵面对陡峭的山崖无法施展其马上长技,屡攻屡败,运山成了蜀川名符其实的抗蒙八柱之一。1256年,蓬州军民在运山城东大门外的崖壁上刻下了著名的宝祐纪功碑,详细记叙了运山军民同心协力御敌之事。整块“宝祐纪功碑”有数百字,雕刻在陡峭险峻的一块巨大的山崖石上,字如斗大,气势恢弘,笔力遒劲,虽历经近八百年风雨沧桑,至今依旧保存完好。
如今的东寨门,依旧可以看见一道拱形的石门,我曾于2008年、2010年,2012年前后三次到过这里实地考察,只见古时候留下来的东寨门非常高大坚固,寨门是用巨石、石灰、糯米浆汁等物浇筑而成,坚固异常。石门正上方有一半圆形石头拱券,上书“天外一峰”四行书大字,字如斗碗般大小,笔力遒劲。在东寨门附近石崖间,有三尊菩萨。此处为清平庙原址,庙宇早巳荡然无存。相传“文革”中,几尊菩萨被搬掉甩下山去,当地人传说,后来,有信徒抬菩萨安放回原处,时值大太阳,天气炎热,但菩萨抬到那里,太阳就阴到那里,其神其灵,成为人们长久的“谈资”
1255年,蒙古贵族集合云贵数万各族军队和北方的大批援军南北夹击四川。蒙军铺天盖地,余玠、张迎祥、世显、孔先等著名川将和各路义军军民浴血抗击,两军血流成河,尸积如山,蒙军却并未攻破各处山城,最后退兵。但非常不幸的是,事后,不理政事的宋王朝却偏信奸臣馋言。认为余玠在四川聚众谋反,想自立“蜀王”因此被剥夺兵权,贬回原籍。余玠眼看自己的一腔卫国热情被浇灭,山河破碎,复国无望,悲奋交集,不久郁郁而终。
运山军民惊闻余公辞世、哀号动地,施公哭曰:“余公辞世,毁吾长城,复国何年成矣”?
1258年,蒙哥汗以号称十万之众攻蜀,在拔取阆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