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如少时读战国时蔺相如的故事,敬慕其为人,遂更名为“相如”慕蔺山上至今仍有舞剑台等遗迹。相如里、文君里是锦屏镇嘉陵江畔两个山清水秀的小村庄,它是后人为了纪念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婚后回故乡探视而命名的。
司马相如与蓬安的血浓于水的历史渊源,还是又得从蓬安的历史沿革说起,蓬安春秋系巴国地,秦属巴郡,汉初置安汉县。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秦灭蜀继而灭巴,设置蜀郡、巴郡之后,十分看重“天府之国”的发展,便陆续将中原人口迁徙到巴蜀。巴蜀人口稀少,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中原许多有眼光的人也响应号令,迁来巴蜀垦荒种地、开矿经营。就好比后来清朝初年的湖广填四川一样,秦灭巴蜀之后,司马相如的先人们便响应当时朝廷的号召迁移到了今天的四川省蓬安县境内,公元前179年,司马相如在这里诞生,少儿时期在此度过,发蒙读书,后来又随家迁往成都。
据唐代史学家刘知几的史通记载,司马相如有自叙之作,而司马迁作司马相如列传,即本于相如自叙。也就是说,司马相如自记为“蜀郡成都人”而司马迁照抄而已。对此,刘知几就提出了批评。史通?序传有云:“司马相如始以自叙为传,然其所叙者,但记自少及长,立身行事而已,逮于祖先所出,则蔑尔无闻。”也就是说司马相如在自叙中只记了少年以及成人后的生平,没有记录自己先世的籍贯和自己最早的出生地,故自言“蜀郡成都人”而“祖先所出,则蔑尔无闻”了。
司马相如出生于蓬安,蓬安是司马相如的出生地和第一故乡。这从蓬安县古时候的县名中也可以得到有效证明。蓬安在历史上曾经有865年历史被称为相如县。在封建时代,郡县的设置是朝廷的一件大事。相如县的设置,必须得经过地方官吏层层上报,最后由最高决策者审查设置理由和命名依据后方才能够获得批准。同样酷爱文学的南朝梁武帝萧衍十分仰慕“一代辞宗”司马相如,因此专门在梁天监六年(公元507年)在司马相如的故里划安汉县地设置新县,以“相如”作为县名。县治在今蓬安县锦屏镇。北周(557年-581年)地理文献周地图记最早记载了设置相如县的缘由。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卷一六七州郡部十三?果州引周地图记云:“相如县有司马相如故宅,因以名县。”设置相如县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