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西楚霸王”但由于勇猛有余,谋略不足而惨败于刘邦之手,刘邦虽也不是读万卷书之人,但有容人之量,广纳贤言,直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赏、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因为重用此三人,所以取得天下。而项羽竟然连一个“亚父”范增的话都不能听从和采纳,焉有不败之理,致使八千子弟兵也都亡命沙场,最后感到无颜见家乡父老,遂于穷途末路中自刎于乌江。清朝女诗人李清照感叹道:“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读万卷书而又行万里路也是不乏其例的。唐朝是我国古典诗歌登峰造极的时代“诗仙”李白无疑是这个时期一座高耸如泰山般的里程碑。其如神入化,豪情奔放的作品不知令多少人为之倾倒为之陶醉。这些作品无疑有着诗人冰雪灵气的一面,但其心血的浇注与凝练才是他口吐莲花的真正原因。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诗凌相如。”而后又“仗剑去国,辞亲远游”闲踏青山,闷游绿水。因而才有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大气磅礴;才有了“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无尽浪漫;才有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奇妙想象,才有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百结愁肠?
伟人毛泽东是中共高层领导者中极少没有留学历史的人之一,因此当年很受一些苏联留学归来却一事无成的“布尔什维克”们的不屑一顾,但他却博览群书,通今晓古,注重调查研究,思维缜密,行事果决,一派舍我其谁的大无畏气概,善于将平生所学融会贯通,活学活用。在党和民族生死存亡之即他伸出了扭转乾坤的巨手,自“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大智大勇,高瞻远瞩,化腐朽为神奇,率领共产党人从沉沉低谷攀向可以放眼万里的峰巅,从风雨飘摇的漫漫长夜走向旭日东升的黎明。驱逐日本强盗,打败蒋家王朝,由其是那著名的“三大战役”更是灿烂辉煌——以雷霆万钧之力,排山倒海之势,横扫千军,彻底将国民党反动派赶上了台湾岛。在中国乃至世界战争史上留下了一抹绚丽的色彩。
综上所述,醍醐灌顶,其实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系。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