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对庄子的质疑,说明他并非浑浊一团漆黑一片。该“混沌”之处,他混沌;该开窍之处,他比别人更开窍。因为有美丑净杂判断,他才成为一个诗人。
然而,林黛玉批评贾宝玉“无见识”即未能充分理解庄子,也有道理。她也许知道,庄子的哲学正是美学,正是超是非判断(政治法庭)善恶判断(道德法庭)的审美形而上。庄子关心的不是政治道德,而是个体存在的境界问题。他不计利害是非功利,消除物我主客人己,不是毁灭,而是保护美,即让美与天地并存。庄子讲“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知北游),讲“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刻意),都在说明唯有超越世俗的功利判断而对人生采取审美态度才能赢得“至乐”贾宝玉未能认识到这一层,误以为庄子美丑不分,错断了南华经的真意。其实,贾宝玉本身采取的正是庄子式的审美态度。其人生境界正是高于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的审美境界。林黛玉乃是引导贾宝玉精神提升的“女神”
我曾说过,宝玉是个准基督准释迦,并说释迦牟尼出家前大约就是贾宝玉这个样子。贾宝玉出家后会走向释迦还是走向审美?如果释迦是中国的释,那就是禅,而庄禅是可以统一起来的。庄的立身态度是审美观照态度,禅也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走向释迦也可以说是走向审美。但庄禅毕竟不同。禅只重“心”而庄则既重“心”又重“身”贵性灵也贵性情。相比之下,庄比禅更重生,尽管庄有“泯生死”的宣告(但又有“保生全身”和“安时处顺”的意念。)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喜散不喜聚”不同,他更爱热闹,更爱生活,属于“喜聚不喜散”宝玉和宝钗的“冷人”性格不同,他浑身都是热,是彻头彻尾的“热心人”因此,虽是“闲人”又可称之为“无事忙”这种立身态度从根本上来说完全不同于佛教那种否定和厌弃人生的体系观念。这种根本区别折射到情感上,更显出很大的差别。佛教要求消灭情欲,而宝玉却对人生生命充满眷念。他的这种情感状态更接近“儒”但也不是反庄。庄子固然看透生死,但他并不否定人生,所以才有“与物争春”(德符篇)“万物复情”(天地篇)“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天道篇)等接近儒家“人与天地合”的情感表述。
&nbs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