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我的那篇长文往来书里,我自况为另一个“贾宝玉”而且是一个十分强悍的修真得道了的“贾宝玉”时至今日我的故交们他们应该都是非常认可我这句话的,也应该是对我青埂石对我多情累折服了的。
刘再复先生所著的混沌儿的赞歌(贾宝玉论续篇)此文很好地阐明了“贾宝玉”的人格和精神境界。
我写的那篇往来书也是列了个副标题的,是谓之读哲印哲,浅论“美力学”为何能改造人性此文也应该属于读哲印哲系列。以下是刘再复先生混沌儿的赞歌一文里的一些精妙的珠玑:
大体上“圣人”多用于政治语境“神人”多用于宇宙语境“真人”“至人”则多用于哲学语境精神语境道德语境。列子御风而行而抵达“道通为一”的逍遥境界。但这还不是最高境界,因为列子虽能御风而行,却仍然有所持,即受制于自然风的法则。比这更高的境界因该是“无所持”而是以自己的大智慧与天地独往来“与天地齐一”从而把握天地人根本意义的真人境界至人境界神人境界。处于这种最高境界者,便是理想人格,卓越人格。
我们通常把庄子与“禅”连成一体,称作“庄禅”思想。这两者既有相通之处,也是有区别的。最大的区别是庄子有理想人格的追求,而禅则没有,禅重在瞬间的神秘体验,能“明心见性”就好,不管他是什么人。禅最后的理想是返回平常心做“平常人”而非真人至人圣人神人等。在现代社会庄子的“理想人格”可能有两种发展,一种是不断扩张而走向尼采式的超人,另一种是不断修炼而成为拥有高境界的“平常人”尼采鼓吹得到后做“超人”惠能主张得道后仍做“平常人”这就是东西方的两种不同的精神取向。
“宝玉”属于东方世界,他既是庄,又是禅。从思想文化史上说,由印度传入的佛教经过老庄(道家文化)的洗礼,而老庄也受禅的洗礼而变得更人间化与生活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