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除非他一抵达仓库,就立刻、并且在有同行者封芷薇在场的情况下,对苏晚晴实施了犯罪,否则时间上根本来不及。这明显不符合常理。”
\n
“更重要的是,”宋文远的声音里带上了一丝复杂情绪,“第一个抵达现场的片警老周同志,凭借多年经验,一开始就对陈浩的报案状态存疑——他表现出的慌乱有余,但缺乏面对凶案现场应有的那种深入骨髓的恐惧感。老周甚至因此对陈浩进行了非常规的、带有压力的盘问,试图找出破绽。这也直接导致了老周在临近退休时背了个处分,差点脱了警服!”
\n
宋文远的解释掷地有声,清晰地传达出:当年并非疏忽了报案人,而是投入了大量精力去核查陈浩,最终却因缺乏直接证据和存在合理的不在场解释(时间、无痕迹、同行者),才不得不将其排除。
\n
老周的遭遇,正是当年侦办此案时高压氛围下,警方在巨大挫败感中尝试突破却碰壁的苦涩缩影。
\n
然而,没有证据,终究无法将任何人强行定罪。
\n
事实,冰冷而残酷。
\n
报案人是怎么发现有人躺在里面的,据陈浩自己交代,他是在听到惨叫声之后猜想的。
\n
人在受到外界影响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猜想也合情合理。
\n
更何况,他没有必要把自己陷入到这很难自圆其说的解释当中。
\n
宋文远的话音刚落,坐在乔老侧后方的林涵宇,迅速在一张便签纸上写了几个字,轻轻推到乔老面前。
\n
乔老目光扫过纸条,并未多言,只是微微侧首,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林涵宇耳中:“想到什么?直接说。重启会议,就是要大胆质疑。”
\n
林涵宇深吸一口气,顶着韩启国局长瞬间投来的、带着明显不悦的目光,以及宋文远略显复杂的注视,站起身来。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