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案件,”乔老的声音平稳而清晰,如同在敲击一块顽石,“首要原则之一,就是报案人信息的深度挖掘与可靠性验证。这份卷宗里,”他点了点桌上厚厚的文件,“关于报案人陈浩的部分,除了最初的询问笔录和后续的嫌疑排除记录,似乎…略显单薄。”
\n
韩启国立刻将目光投向宋文远。
\n
作为当年专案组核心成员程伟的徒弟,宋文远是全程亲历者。
\n
宋文远立刻回应,条理清晰:“乔老,陈浩与死者苏晚晴确实没有任何直接的社会关系交集。当时,锦绣艺术园项目是市里重点工程,投资方允许潜在入驻机构根据自身需求提出局部改建方案,以避免重复施工。因此,那段时间确实有不少培训机构派人去现场勘察。陈浩的身份是‘临江艺苑’的道具组成员。他当天出现在仓库,是临时接受了该舞蹈团一位学员的邀请,前去查看场地环境,为舞台剧的布景设计做准备。”
\n
“我关注的并非他出现的合理性背景,”乔老轻轻摇头,眼神中闪烁着一种洞悉的专注,“而是他出现的‘具体情境’疑点。据案卷中仓库值班人员明确陈述:案发当天,因天气极其恶劣(闷热欲雨),他们印象中‘并无任何外来参观人员进入’。那么,陈浩,他究竟是接受了‘谁’的具体邀请,在那样一个反常的天气里,前往那个偏僻的、并非正常开放参观时段的仓库?”
\n
“是封芷薇。”宋文远回答得很快,“‘临江艺苑’当时正在排练的舞台剧中,封芷薇是二号主演。剧中有一段重要的‘单灯环境’下的双人舞,对光影和布景要求很高。陈浩作为道具师,受邀去现场评估如何在舞台上模拟类似仓库的特定光影效果。这,在逻辑上可以解释他的动机。”
\n
宋文远顿了顿,继续补充关键排除点:“而且,从技术角度,陈浩的嫌疑在当时就被重点审视过,但被排除了。”
\n
“第一,现场提取到的所有指向后门的鞋印痕迹,经比对,无一与陈浩的鞋型尺码相符。第二,时间线上:陈浩离开‘临江艺苑’的时间,与法医推断的案发时间非常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