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暂署藩台,手下肯定要人用,这些个童生又都是他一手带出来的学生,知根知底,便自做主张把人都带过来。
赵安甚喜,让老宋将带来的学生一半安置在藩司衙门,一半留在自己手下做些文书工作。
同时茅塞顿开。
对啊,军队这块他有漕帮子弟可用,文官这块其实也有一支子弟兵可用的。
那就是扬州府学大量学子。
清朝科举录取名额虽然可以浮动,比如今年扬州录十个,明年能录十五个,但总体而言录取率相当低下,一百个童生中大概只有两个能拿到秀才功名,一百个秀才也只有一个能考中举人。
这就导致大量学子拥挤在科举这条独木桥上蹉跎岁月,甚至有五六十岁都还在艰难考秀才的。
就业前途十分有限。
但赵安这边完全可以整个安徽为「市场」消化扬州教育界那帮秀才和童生,将这帮读书人安排在安徽各个机构为己所用。
表现出色者可动用藩台特权替他们解决学历限制问题,如此不用三五年,安徽的基层官吏乃至中层岗位就能充斥大量扬州子弟兵,且还能将这些读书人引入「新军」和团练,彻底解决人才不足问题。
说干就干,马上动笔给马副校长写信,指出安徽与扬州「帮扶」的重要性,让马副校长动员学生们到安徽「就业」。
再次投身于赵校长麾下。
只要扬州的学生愿意来安徽帮赵校长干活,一律给予编制。
没编也要创编出来。
自个淋过的雨,赵安可不想学生们再淋一遍。
官的编制麻烦,吏的编制还不是他一句话的事。
老宋对此十分赞同,拿着委任状带人前往安庆「接收」藩司衙门和藩司大库,赵安这边又接见了叶志贵和庄迎九等人,除询问粮食运输情况,也了解了些扬州分舵的情况。
赵安高升江宁后,漕帮上面的老太爷指定张宝发之子张安乐做扬州的舵主,由于赵安的官越做越高,这就使得赵安不可能成为舵主候选人,因而即便丁九等人抵制张安乐出任舵主,但在老太爷们的压力下张安乐还是成为了新的舵主。
不过照叶志贵的说法,这个张安乐为人行事不像其父张宝发那麽强势,说是舵主吧更像是个生意人。
来扬州后基本不插手舵中事务,对丁九也非常客气,每日做的最多的就是利用舵里管辖的漕船帮他张家运茶叶丶丝绸。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