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能吏表现了。
再说他跟朱珪一样都向朝廷奏请免去安徽受灾地区的赋税,如此,在任期间收不上税不也正常麽。
表面看捐纳是挖老太爷的墙角,让安徽很多人终身免赋,但换个角度看是安徽自行筹钱解决困境,不用朝廷拨款救济,也是地方官对朝廷的一种「体恤」,更是臣子对皇帝分忧的绝佳表现。
将来安徽这帮清朝的「大学生」是不是被新朝认可文凭,那是将来的事。
赵安觉得起码二十年内不用操这份蛋疼的心。
就算新朝认可前朝的文凭,也没说这个大学文凭可以父死子继嘛。
并且这件事有个阳谋在内。
就是「大学生」们享受到的免税特权变相令清廷失去这部分赋税收入,这就是「国退民进」的另一版本,清廷接下来在安徽能够得到的钱粮赋税相当有限。
尝到甜头的「大学生」们肯定指着手中这张文凭一直免税到死,那麽清廷万一因为财政危机不再承认这些「大学生」的文凭,那这帮「大学生」连同其家族肯定就会成为清廷的反对者。
只要有人煽风点火,清朝的「大学生」一样可以成为清朝的敌人。
而这些人通过免税攒下的财富也会化为反清的钱粮和动力。
动员民众,未必只有收税一个途径。
赵安只要坚持反清,那安徽留下来的财富越多对他就越有利。
战争,打的就是钱粮。
「王亶望光捞钱不养兵,活该他被查。咱们是既捞钱又养兵,等白莲教起事,谁敢来查我?」
赵安让老宋甭担心这担心那,凭藉自身的专业经验帮他出谋画策,再以藩台办公室主任身份去安庆召开同各方的座谈会,听取各方意见,拿出一份令各方都满意的方案出来。
总而言之,这功名和官职要卖的皆大欢喜,就是清廷那边都得竖大拇指说安徽这事办的好。
「好吧,我尽力而为。」
赵安都这麽说了,老宋还能怎麽办,照办呗。
赵安这边抓紧时间写了份请设临时捐纳的摺子命折差快马发往京师,又拿出从荆道乾手中接过的藩台大印给老宋弄了份委任状,前藩台经历官也没有单纯革职,而是给安排到皖南某州任同知。
接过委任状,老宋告诉赵安自己不是一个人过来的,还带了十几名县学的学子过来。
都是自觉科举无望的童生。
他寻思赵安在安徽没有任何根基,如今又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