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总兵可养60家丁,不管提督和总兵有没有养这麽多家丁,朝廷都按这个数目给付养兵银。
现在,则将这些空名全部归入提督和总兵的养廉银,今后不许提督和总兵再有私兵。
想法很好,因为这麽做可以裁撤武官名粮,防止吃空饷。
问题是老太爷又提出另行挑补绿营虚额,要扩军六万!
具体由兵部拟章程,哪个省扩多少兵也由兵部给出方案。
胡高望接到的就是这份扩增兵额的任务,当时就觉此事不妥,扩军不是光增加兵丁数目,而是要实打实的给出军饷和装备丶后勤支持的。粗算下来,增兵六万的话,每年朝廷需要为此支付的军饷是三百万两。
现有绿营兵员是63万馀人,每年光是为这63万人开支就近两千万两,若要再增加三百万两一年,财政负担压力实在太大,更休说还有比绿营兵开支更大的八旗军支出。
「中堂,一年三百万两,十年就要三千万两,二十年就得六千万两,连同本应支出的旗汉军饷,如此恐数年后国家经费就不能支.」
胡高望是不懂怎麽带兵打仗,可帐他是会算的。
就眼下的国库情况维持现有军队开支已经勉强,哪里还能再增加呢。
阿桂「噢」了一声:「军机处怎麽说?」
问的是军机处怎麽说,实际问的是分管兵部的军机大臣什麽意见。
分管兵部的正是福长安。
原兵部尚书庆桂因高原战事调往西北署理甘肃总督,继任者是镶红旗蒙古副都统喀宁阿,不过喀宁阿代理兵部满尚书三个月不到,老太爷又降下谕旨,让担任户部尚书的福长安兼任兵部尚书。
也就是说大清最肥也最有实权的两个大部,现在都归三十岁的福长安一肩挑。
这个安排跟福长安的兄长福康安正领军出征高原有关。
大军出征钱粮丶兵员最为关键。
那麽将户部和兵部都交福长安负责,可以让出征的福康安没有任何后顾之忧。
老太爷如此安排也合情合理。
而老太爷的意思,福长安肯定不会违背,要不然胡高望也不会过来找阿桂「诉苦」了。
「无缘无故增兵六万,使国家经费骤增,将来必定难以为继,胡大人放心,老夫上书皇上请求除边省外,内地省份无需增加兵员。」
阿桂身材不高,比之胡高望还要矮,看着也有点弱不禁风,然而这番话从其口中说出却让胡高望无比安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