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儿子的重臣,估计也会被革职查办。
第二可能是朱珪也被下面蒙蔽了,毕竟朱珪这个巡抚不可能到处实地查看灾情,其判断依据就是地方报告和麾下技术小吏们的奏禀,如此判断失误也很正常。
前云南巡抚杨应琚就将大旱误判为「局部欠收」,反奏「丰收祥瑞」,待灾民饿殍遍野云省一省死了几十万人才知酿成大祸。
而导致杨应琚误判原因就是下面官员都在谎报。
明明减产说是增产,明明大旱说是风调雨顺,明明饿死无数人却说地方安宁.
一桩桩谎报汇集到主导一省的巡抚手中,结果自然就是天灾加人祸。
没办法,这个时代缺乏科学勘灾手段,再清廉的官员也得依赖胥吏汇报,没人汇报整天在省城里办公的巡抚大人当然不知。
何况下面人刻意瞒报谎报呢。
即便朱珪与自己不对付,赵安也不以恶意揣度朱珪,觉得朱珪之所以瞒报应是被蒙蔽原因。
第三个因素则是灾情上报会影响官员政绩。
清朝有个奇怪的制度,官员如实上报灾情朝廷会给予免税,但当事官员则会因为灾免赋税一事判为没有完成钱粮徵收任务,吏部考绩定下等,仕途基本完蛋。
挺荒唐的一个制度。
如实上报定你为下等,不如实上报横徵暴敛完成催收任务,则能被判为优等。
两相一对比,肯定不老实上报了。
雍正朝田文镜揭发山西灾情瞒报后,该省官员便遭集体贬黜,可见这个荒唐制度对官员有很大影响。
否则何以一省官员都在瞒报。
不论朱珪是故意瞒报还是被下面蒙蔽,眼下最重要的就是赶紧救灾,赵安也不会在这个节骨眼跟朱珪搞「府院之争」。
什麽时候都能斗,这个时候斗不得。
朱珪眼下在颍州指导就灾,先前赵安拟定救灾条例章程时,便要求安庆丶徽州等地官员接到巡抚衙门调拨钱粮公文时可不必奏请他这个藩台先行调拨。
如此,就在官面上减少来回请示报告的时间。
救灾如救火,哪容你一道道公文来来回回的浪费。
车队在距离定远县城还有二十几里的地方突然停下,前方开路的巡检郑定是滁州知州严昆派来保护藩台大人的。
「何事?」
赵安从车窗中探出半个脑袋问一脸惊惶过来的郑定。
郑定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