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死人太多,之所以没有发生大规模瘟疫不过是因为天热,倘温度下降,防疫恐怕就成了各地方官府的首要责任。
先前在江宁,赵安知道安徽发生严重旱灾,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说实在的他对灾情的印象还是停留在纸面上的「百里无人」丶「易子相食」什麽的,哪里真正见过这些令人头皮发麻,夜里睡觉都会被惊醒的恐怖画面。
真正深入灾区之后,才发现自己对灾情的了解是那麽的渺小,灾民正在经历的可怕场景更是他读再多史书都难以想像的。
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恐惧!
恐惧到赵安的双手都在无意识抖动,任他如何捏按,任他如何强迫自己镇定,也均难以抑止双手的颤抖。
整支队伍一百多人,能够做到坦然不改色的也就寥寥几人。
其中就有赵安的保镖队长百里云龙。
这人,身上实际背了一桩灭门惨案。
为了替父报仇,其隐忍十五年不发,一朝出手老幼不留,将仇人一家十六口皆杀了个乾净,后潜逃外地加入漕帮,与焦家械斗大放光彩,这才引起赵安注意收入麾下,加以栽培,欲用其为将,掌管安徽团练。
另外几人有两人是粮道衙门的差役,还有几个是滁州方面派来保护藩台的捕快。
都是见过尸体的,也见过更惨的,否则不会如此镇定。
途中所见桩桩骇人听闻的景象,赵安都一一记在日记本里,灾区的可怕景象他必须如实向老太爷汇报。
这既是他的责任,也是他的义务。
关于安徽灾情严重的相关报告,目前只有两江总督孙士毅向朝廷递交了一份,但这份报告的初衷是孙士毅「围魏救赵」,因此涉及的只是表面,关于灾情的描述只有实际灾情的十分之一。
安徽巡抚朱珪一直就在瞒报安徽这场特大旱灾,给朝廷的几份奏摺虽有陈述安徽发生旱灾,但都说灾情可控。
赵安不明白朱珪为何要瞒报,老老实实上报请求各方面支援不是挺好的事麽。
路上仔细分析朱珪瞒报动机,得出几个因素。
第一,大概朱珪是害怕朝廷追责,这也是大部分瞒报官员的心态。
雍正朝山西巡抚德音便刻意隐瞒旱灾,因为德音担心如实上报的话会暴露其前期水利失修责任。
安徽旱灾去年就显苗头,结果发展到如今的重灾,朱珪作为巡抚肯定是难辞其咎的,死亡人数如此之多,万一老太爷动怒,哪怕朱珪是他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