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粮价,那供需不紧张时自然也要根据市场反应下调粮价。
在商言商,这个月是六两一石结算,下个月可能就五两,到年底弄不好就是正常价一两二钱了。
市场的正常反应,粮商们总不能咬定六两一石卖吧。
真敢这样做,那就不是一般的商人,得重拳出击。
敲诈到官府头上,还有王法!
商人逐利,六两一石能赚大钱,一两二钱一石也能赚钱,只不过赚多赚少,只要有的赚,官府信誉又摆在这,而且赵安也的确想给粮商们争取政治待遇,能满足的都给办。
谁敢说他赵藩台是骗子?
「目前最困难的就是这三个月,我估计至少要三百万石粮投进灾区才能让百姓平稳渡过饥荒。」
刘小楼算了下,这三个月不管市场调节到什麽程度,赵安至少都要拿出一千万两结付粮款才行。
整个藩库能动用的也就三百多万两,还有六百多万两从哪来?
就算发动士绅富户捐款,发动未受灾地区百姓捐钱捐物,最多也就解决几十万两缺口。
再跟朝廷要的话,顶多也就百多万两,杯水车薪。
刘小楼担心赵安这个刚上任的藩台要是欠下这麽多银子不仅名声不好,对其仕途也有影响。
朝廷万一「甩锅」把赵安的藩台给革了,那粮商们不得跟赵安拼命。
赵安没说话,只是提笔在公文纸上写了一道公文。
刘小楼凑近一看,竟是赵安以暂署藩台名义要求藩司大库将库中存银一律转安庆咸丰行。
咸丰行?
刘小楼愣住,好像咸丰行目前只扬州一家,安庆哪来的。
赵安轻吹墨迹,随口对刘小楼道:「你要做我的胡雪岩?」
刘小楼愣住:「大人,胡雪岩是谁?」
「这个人你不用了解。」
赵安笑着告诉刘小楼,各省藩库存银其实并非放在所谓藩司大库,而是放在当地钱庄的。
目的是为了吃息。
即「官控商营」。
本质上讲,各地藩库存银是皇权财政的地方代理储备,地方周转用的「公款」是依托民营钱庄汇兑网络实现的,核心税银则由官办银号直接熔铸管控。
说白了,清廷的官办银号只掌握铸币和发行权,但市面流通这一块完全依赖民间钱庄和银号。
这也是为什麽乾隆朝民间「银行」这麽多的原因。
各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