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沙的淤浅,航道不明显,需要疏浚深挖才能让大沙船适航更多河流,
那些在当地战场俘获的俘虏,就地为奴正好省掉了转运的麻烦,还能就地吃他们抢来的粮食,不用运粮了。
过程中,诸葛亮甚至因地制宜考察了当地情况,也意识到河北地区、渤海湾沿岸的河海转运条件,确实比长江口恶劣得多了。连黄河的航运条件,也因为河床太高、泥沙淤浅太严重,不适合将来把沙船的吨位进一步造大。
东海南海的福船,以及最新式中西合璧的海船,已经可以造到超过一千吨的吨位,黄海上的沙船,最大极限至今也没超过四百吨的。
诸葛亮这次战役之后,结合之前跟恩师李素在扬州、青徐为官的经验,就在琢磨怎么把黄河的航运治理搞得跟长江一样好,也就想到了
“能不能跟在长江江口外的甬东群岛设立河海转运港的思路,在黄河河口外几十里到一百里远的地方,也寻找群岛设立稍微离岸的河海转运港。”
不得不说,这个思路绝对是超前的,连李素都不可能想到,因为李素并没有那么因地制宜、科学分析的理工科思维,李素在理工科方面只知道利用先知先觉抄现成的答案。
而历史上没发生过的事情,李素就不会自己捏造了,总会觉得“这种事情既然历史上没人做,肯定是专业人士分析之后觉得不靠谱吧”。
诸葛亮却没有这样的包袱,他就非常敢想敢做,最后很多时候点子就有点蒸汽朋克、天马行空。
诸葛亮发现黄河河口、渤海湾上缺乏天然群岛可以造港,但仔细探索之后,发现还是有一些“暗沙”、“沙洲”的,也就是因为黄河淤浅,有些地方渤海海面的水深甚至只有不到两丈,沙船开过去的时候都要绕行。
既然现在要用多出来的奴隶,在易水、黄河河口等处就地疏浚,诸葛亮就想到一个节约工本的办法,“能不能把航道深的地方挖出来的泥沙石料,就地堆在旁边本来就相对水浅的位置,疏浚的同时在不增加土方作业量的前提下,堆海造陆,然后在造出来的陆地人工岛上设置港口码头”。
还别说,诸葛亮的这个设想,其实就跟历史上九百年后、意呆利人在法兰克帝国末期修建“威尼斯城”一个原理。
威尼斯也是因为地处亚得里亚海最深处的海湾、还有波河等意呆利北部平原上最大的几条河流、夹带着阿尔卑斯山区的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