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欲是由前面的智慧来的。
\n
第六个、作意:你有希望就会产生一个作意,这个作意就是警觉。比如说我们今天受了戒,受了戒其实你就是发愿的意思,你对三宝的境界发愿——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那么你把这个愿力在心中不断的串习,让它增长广大,你的生命就不是由***来引导,等于是一个清净的希望来引导你的生命。当你这样的一个生命体跟染污的境界一接触的时候,你准备造罪业的时候,你就会产生一个警觉的功能:不可以!我不能违背我的誓愿!就产生一种防非止恶的作意,那么这种作意当然就是由希望来的,就是说有一种警觉的功能。当你跟违背你心中希望的境界接触的时候,会产生一种排斥的功能,防非止恶的功能。
\n
第七个、触:由这个警觉,我们就会跟所希望的境界接触。如果我们真实的发心就会经常的念佛念法念僧,跟三宝的境界接触。
\n
第八个、受;第九个、想;第十个、思:产生一种清净安乐的感受,产生正确的思想,而生起一种善念。当然如果你一开始的智慧是错谬的,你接受是一种外道的世间的这种智慧的教导,那当然会产生不同的希望,不同的警觉,不同的思想,不同的遭遇。当然人生的一个生命的造作......说一个人他为什么会造这个罪业,他为什么要造那个业,是跟他的希望有关系的,希望非常重要。
\n
南北朝道安大师,道安大师大家知道他是《般若经》的大师,深通般若法门,他经常讲《般若经》的时候,南北朝的这些大官,士大夫、文武百官很多人都来听他讲《般若经》。那么他讲了几年以后,他有一个徒弟就问道安大师说:师父啊,我看到朝廷上很多大官,你老人家讲《般若经》的时候,他们都来听你讲《般若经》,但是他们听了以后回到朝廷,那种权力斗争并没有减少,还是斗的很厉害。对般若的空性,好像学习过以后没有什么改变。这是怎么回事呢?
\n
道安大师说,每个人的希望有所不同,他们来学《般若经》,不是追求解脱,他们是在斗争斗的很凶的时候内心不安,听听般若法门找一个空性,暂时的让内心当中安定下来,等到安定久了,时间、精神、体力,养足了再继续斗争。就是说他没有发出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