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先找我在哪里,这个就是——我爱。所以我们对我有嗔心,有爱着心,这四种——我痴、我见、我慢、我爱,这四种根本烦恼。当然这四种烦恼就染污了前六识。使令前六识不管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都有我痴、我见、我爱、我慢,四个烦恼在那个地方活动。我们看第七段:
\n
七、云“及馀触等俱”者——谓徧行五心所,定得相应。及八种大随烦恼,别境中慧亦得相应,共有十八心所也。大随烦恼,释现百法?论中。
\n
前面的是讲到心王,第七识的心王——思量,它思量活动的时候有十八个心所:五徧行,还有前面的四个根本烦恼,我痴、我见、我爱、我慢,还有八大随烦恼,还有别境中的慧心所,刚好是十八个心所。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第七意识有慧心所,这个慧就是对所观境的抉择,但是它这个抉择是错误的,自作聪明,第七意识这个慧心所是染污慧,这个是说明它的心所相应门。看第八:
\n
八、云“有覆无记摄”者——由与四烦恼等相应,隐蔽真理,故明有覆。非善非不善,故名无记也。
\n
它是有覆无记,什么叫覆?就是覆盖我空法空的真理,而且障碍我们修学圣道。这个前面说过了,为什么叫无记?非善非恶叫无记。我们在研究业性的时候,从《成唯识论》的角度,染污跟罪业不同,我们说一下,在唯识学上把业性先大分成两种,一种是染污,一个是清净。什么叫染污?
\n
你所有的造作有一个自我意识,这些业都是——染污;
\n
你在造作的时候,你所有的布施、持戒,都是从空性发动的,以无我、无私的精神去做,这就是——清净。
\n
就是先分成有漏业跟无漏业,有漏业又分成善业跟恶业(染污当中要分成善跟恶。)。很多人认为生命有一个我,我去造业。这件事是谁做,是我做的。那么我去造善业以后也是由我去得果报,但这种思考他也可能起善业,也可能造善业,我去造善我去得果报,所以自我意识他不一定是恶,也不一定是善。但是如果是无漏,一个我空相应的人,他所做的业都是善,所以文殊菩萨就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3页 / 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