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的功能,造完业这个业就丢掉了,那么就没有所谓的三界流转,也不可能有阿罗汉的出现,因为阿罗汉也不是一生完成,他要今生修行,来生再修行,第三生再修行,要三生的出家,起码要三生才证得阿罗汉果。如果没有第八识保存的话,你死了以后,你的功能又归零,来生又归零,就不能够证得阿罗汉果,不可能有阿罗汉果出现。
\n
换句话说,有三界的流转,有涅槃的成就,一定有一个保存的心识,那么点点滴滴的累积才有人到三恶道去,你说一个人到地狱去,这也不容易的,他也要造很多罪业才到地狱去,一个人要升到天上,他也要造很多的善业,乃至一个人要成就阿罗汉,他也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修行,如果我们死亡以后,每一个生命都重新开始,那很多业都不能成就,就没有所谓的诸趣跟涅槃的成就,所以一定要有一个依止处,当然佛陀没有讲出它的名相,但是从义理上应该知道除了造业以外有一个依止处,那么这依止处只好说是第八识。
\n
二、《解深密经》:
\n
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
\n
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n
前面一段的经文,佛陀没有说明心识的名称,这个地方就详细说明这个心识,说是阿陀那识,阿陀那翻成中文叫执持。我们的心识,除了造业以外,还有一个保存的功能,那么这个保存的心识是非常非常的深,也非常的微细。
\n
这个心识当中,它里面的种子是刹那刹那生灭,就像急速的水流,阿陀那识我对凡夫,这个于指的是二乘,于诸法实相有所愚痴。我对凡夫跟二乘不加以开演,为什么?因为“恐彼分别执为我”。你跟他讲第八识的,他把第八识当作我,反而产生障碍了,这就是佛陀不讲第八识的主要原因——这个人善根不够,讲了以后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变成障碍。
\n
三、《入楞伽经》:
\n
如海遇风缘,起种种波浪;
\n
现前作用转,无有间断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2页 / 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