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只好说是一个微细的潜意识,就是第八识,这第九。
\n
[十、染净心]:第十是一个总结,染净心。这个染净心,说凡圣的差别就在这一念心。说你长得庄严,你的心中有烦恼,就是凡夫;你长得很丑陋,你的心清净了,你就是圣人。凡圣就是以这个心的染净来安立。那么假设我们只有安立前六识有什么缺点呢?说我们是一个凡夫,但是偶尔在佛堂中也能够修习止、修习观,从这一念散乱心,由这个止的力量,把心能够专注寂静;乃至于观一切法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把这一念寂静的心,也能够观察不可得,就从这一念凡的境界就到了圣境,圣人的境界。但是在佛法说,你虽然跟圣境相应,你还是个凡夫。
\n
那么反过来,一个初果的圣人他看到一些染污的境界,他偶尔也会动一些凡夫的一些烦恼,但是他还是一个圣人。假设只有第六意识的这个生灭的分别的话,那么凡圣就没办法去安立了,你如果只是约着当下念头的好坏来安立凡圣的话,那么这凡圣就混乱,就是凡夫有时候也能够跟圣境相应,圣人有时候也会落入凡境。那表示说我们凡圣的安立,要约着他阿赖耶识的种子,烦恼的断除的多少来安立,不能够约他当下念头的好坏,否则凡圣就会有混乱的过失。所以说不安立第八识,这个染净的心识就不能够成立了。
\n
凡夫有时候有入圣境,圣人有时候也入了凡境,但是凡夫还是凡夫,圣人还是圣人。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阿赖耶识的种子你有没有断除,从烦恼的断除,这个断德这方面来安立染净心,才合理。所以说从染净心的角度来说,也可以知道有第八识。
\n
这个是《成唯识论》它很认真地依止这个教理,十种的教理来成立第八识的存在。这是第一大段。
\n
我们再来看第二大段。接下来《成唯识论》就引用佛陀的圣言量,前面是依教理,这以下是以佛陀的圣言量。在《成唯识论》它提出了有四个圣言量,我们这里简单地提出三个来解释,先看第一个。
\n
一、《大乘阿毗达摩经》:
\n
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9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