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时候大、有时候小,就是各式各样的执著。或者是说即,即蕴即我,五蕴就是我,或者色就是我,受相行识就是我。或者是离,离开了五蕴另外有一个我,我来受用这个五蕴。这个色受想行识是生老病死的,我是不老不死,离蕴即我。或者是俱非,就是也不是即、也不是离,这当然就是非即非离。这些戏论都是由于第六意识的分别所生起的,就是三界的见惑所收摄。“此惑不除,终成凡外”,就是说假设我们对于这个我执的相貌不能破除,就是跟凡外没有差别。
\n
“是故欲为佛弟子者,先须向此论文,随义观察,必使我执,荡然不萌,方于佛法有造修分。”所以我们今天想要成为一个佛弟子,佛弟子当然要成就圣道,应该在这个论文当中,随它的文义,对“无我义”,从唯识的思想里面来观察,使令我们生命的这个我执,经过教育的抉择,使令它荡然不萌,这样的颠倒思想能够荡然,荡然就是干净的意思,清洗干净,不萌就不再生起。那么这个时候对于佛法的圣道才有造修分。
\n
否则呢,其或不然。虽然我们依止这个我来持戒,依止我来坐禅,乃至依止我来广学多闻,这个我见未伏,只成附佛之外道而已。这个跟外道没有差别了,只是成就有漏福报,可不畏哉。就是说我们不能够透过抉择,来发明我空和法空的道理,这样子的修持只是一个附佛之外道而已,可不畏哉。
\n
这一大段我们都是在发明“有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就把这个万法唯识的道理做一个大纲的介绍。说这世间的我相法相是我们的心识所变现。识是能变现,这一切法是所变现。意思就是说关键在识,在能变现,就是识是主动的因缘。你的识颠倒了,所创造的我相法相一定是颠倒的,一定是三界流转的;你的识觉悟了,生命才能够随顺于清净的涅槃。因为“彼依识所变”,这一切生命快乐的我相法相、痛苦的我相法相、有漏的我相法相、清净的我相法相,都不是上帝创造的,是怎么有呢?彼依识所变,主要的因缘是你那一念迷悟的心。
\n
这个心识的作用,我们看《六祖坛经》,六祖大师他在五祖的地方开悟以后,五祖弘忍大师就在晚上为他讲《金刚经》。讲完《金刚经》以后,就把祖师的袈裟和钵交给他,叫他赶快离开。六祖大师说,好,那我明天就走。五祖说,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