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请大家打开补充讲表第二面。
\n
这一段《观心法要》的序文,蕅益大师的意思是说,唯识学的思想是发明万法唯识。但是万法唯识的思想,我们一般人很难能够深入地理解,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内心当中有障碍,就是有人我执和法我执的障碍。那我们心中有我执和法执,很难理解一切法是心所变现,很难理解。
\n
当我们能够透过观心的法门,一层一层地观进去,观察到我们的我空法空的清净心的时候,我们一定能够接受这一切的外境是心所现的。当你内心把我执、法执空掉了以后,你一定能够同时觉悟到一切法是由你心所现,因为“以依空义故,一切法得成”,心里面空了以后,就像镜子能够现出万法。
\n
所以蕅益大师要我们,你一定要透过观心的法门一层一层地观进去,乃至于到“二执空,而真性显”。这个时候你能够理解到,哦,的确这一切法都是无自性的,都是内心所现的。前面的两段,蕅益大师的意思大致是这样。我们再看第三段,把前面两个观念再作一个总结。
\n
所以若境,若教、若理、若行、若果,皆名唯识。
\n
这段就把我们这个心识的一种差别,把它加以说明。既然这个心识决定我们生命的升沉,超升或者堕落都是心识。这个心识它有两个角度:第一个,心识它是随顺于无明的流转门,就是若境。其次,这个心识它是随顺于真如的还灭门,这当中有四个次第:若教、若理、若行、若果。不管是随顺无明的流转,或者是随顺于真如的还灭,都不离开现前一念心识,所以讲皆名唯识。
\n
在流转当中,是谁在流转呢?是心识在流转;那么你还灭了以后,成就了涅槃,成就诸佛的功德,这个佛是怎么有的呢?也是那一念的清净心。若迷若悟,不离开现前一念心性,所以皆名唯识。那么这样子,我们还可以再详细地解释一下。
\n
[流转门]:从流转门的角度讲到唯识境。这个唯识境在《瑜伽师地论》它的分,是拢总讲到三界六道的流转都是唯识境,那种杂染的境界。《瑜伽师地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