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就是唯独是我们现前一念心识的造作,念念所创造出来。这个唯就是唯独,唯独是我们现前一念的心识的造作所创造出来,这个生命的现象,是我们自己内心的活动所创造的。所以叫万法唯识——万法是所变相,唯识是说明能变相,能、所合起来叫做万法唯识。
\n
这样子一种观念,“虽驱乌亦能言之。”虽然是七岁的小沙弥,驱乌沙弥,他也能够从文字的表面上得到一种粗浅的理解,也能够说万法唯识,他也能够这样讲。但是,“逮深究其旨归,则耆宿尚多贸贸”。如果我们今天要说,你能够深入地去研究这句话的宗趣,乃至于耆宿,年高德重的大和尚,尚多贸贸,这个贸贸就是眼目昏暗。眼目昏暗就比喻说,我们对于这样的观念还都不能够很深刻地理解。就是说从文字的表面每一个人都能够讲,但是这里面很深入的含义,乃至于修学佛法很多年的年高德重的老和尚,尚且都不能够完全地理解。
\n
这是什么原因呢?“此无他,依文解义,有教无观故也。”这个原因就是在于我们一般只是依文解义,只是把文字这样念下去,我们很难对于这样的一个教法,做很深入地观察,有教无观。
\n
比如说我们看到一盆水,第一个观念,哦,这个水是有独立性的,它是离开我们这一念心,它有它独立自主的体性。这个水的性质是它自己能够生起来的,它自己能够决定它的性质。但事实上不然,因为我们人的心识善业力强,我们看到是水;恶鬼的心识有恶业,他看到是火;天人的心识,看到是琉璃地。可见得水的性质,它自己不能够独立自主,是由众生的心识所决定。
\n
这个意思就是万法唯识,一切法都不能够离开我们的心识,而单独的独立存在,不可以。当然我们对这样的教法是依文解义,有教无观,所以我们很难理解它的深意。这是一个总标。
\n
再看它的第二段,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观察呢?这以下蕅益大师告诉我们一个观察的方法。
\n
然观心之法,实不在于教外。试观十卷论文,何处不明心外无法。即心之法,是所观境;了法唯心,非即能观智乎?能观智起,则二执空,而真性现。
\n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