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当然是现形的亲因缘,现形又生起种子,所以那个现形对望了种子,它也是亲因缘。不过这个地方所强调的是种子,在这个偈颂当中,从偈颂的本意来看,就是我们在无量的生命当中,由于很多善恶的造作,留下很多的功能,这个是我们今天有这个内薰的一个亲因缘,这个种子,这个亲因缘。第二个所因缘:
\n
二、所缘缘。谓若有法,是带己相,心或相应所虑所托。此体有二:一、亲。二、疏。
\n
第二个,心识的生起,还有一个所缘的境界,这当中有三个条件,什么是所缘缘呢?“谓若有法”,这个法必须是一个有法,是一个存在的法,它是能够见闻觉知的,不是龟毛兔角,是一个存在的法。第二个“是带己相”,这个法,它必须要现出它自己的相貌,换句话说,它不能在种子位,应该是在现形位,它要现出自己的相貌,带己相。第三个“心或相应所虑所托”,它必须是在心识当中所思虑跟所依托的境界,你既然是一个所缘缘,当然你一定要表现在你心中的影像,当作你内心的依托处跟思虑处。
\n
“此体有二:一、亲。二、疏。”这个相分就是所缘缘,这个疏的所缘缘就是我们叫作本质相分,就是由众生的共业所感的一个境界。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水,这个水,本质相分就是所有的人道的共业把这个水招感出来,但是每一个众生去看这个水,出现每一个有情众生的影像是不一样。福报大的人他看到的水,那颜色啊、或者他去尝这个水,这个味道特别甘美,这个有罪业的人去喝水,这个水会比较苦一点。就是说,这个影像相分就是你正式出现在每一个人心中的别业的影像。所以这个疏的所缘缘,不是我们能够攀缘的,那是众生的共业,那真是的、我们能够去了别的境界是一种影像相分,个人的别业所出现在每一个人心中的影像,当然这个时候只是探讨业力,还没有加上我们的分别心的,是第一剎那,出现在你心中影像的第一剎那,这个叫作亲的所缘缘。第三等无间缘:
\n
三、等无间缘。谓八现识及彼心所,前聚于后自类无间,等而开导,令彼定生。
\n
心识的活动,第三个因缘要等无间,就是“前聚于后自类无间,等而开导”。就是说,前际,前一组的心王、心所,对于后一组的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9页 / 共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