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这旁边的人看到是泥巴。但是这个小孩子他当时很专注供佛的时候,他当初缘这个泥巴的时候,心中现的影像是一个珍宝的影像,是一个稻米的影像,他当时是这样子的作意。所以佛陀非常珍惜这样的一个因缘,很真诚的接受他的供养。所以他召感了转轮王的果报,
\n
就是说在他自己的心识当中,他的相分现的影像是一个珍宝的影像,是一个稻米的影像。他当初的见分是一个能布施的心,他相分是面对佛陀,他用这个珍宝的东西当他所缘境,把这个珍宝送出去给佛陀,他的一个相分是一个用珍宝的境界输送给佛陀。那能输送的心是一个能布施的心,那这个心境的和合那是一个功德相,那是一个功德相貌。所以我们这一念心永远在心中的影像造作的。我们不能离开心中的影去攀缘别人的境界,不可以的。
\n
所以万法唯识就是对某一个人来说,永远是心外无法,您永远在您心中的相分活动的,我们看到境界以后,我们一是先变现心中的影像,然后在心中的影像造业。每人都是这样。当然说心外有法,这个法是什么法,别人的影像对您来说是心外有法。就您个人来说,您是心外无法,您永远在您的心中影像造业,因为您攀缘不到外在的境界。但是别人也在他心中的影像造业,他也攀缘不到外面的境界。别人的影像对您来说是心外有法,但是就您来说,也永远是不离开您现前一念心识,不管能造作的心,不管所造作的境,都是您心中的见相二分在活动。有这两个法界是非常微妙的,就是说您的这一念心识是徧满,他的心识也徧满,但是又个个不相知。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阿赖耶识的三能变的心识活动,而这个三能变都是徧满的,就是这样子。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可以证知万法唯识。后面的偈颂会再说明这个观念,看:
\n
(三)结示法要
\n
两段,第一段:
\n
《成唯识论》云:“此四分中,前二是外,后二是内,初唯所缘,后三通二。谓第二分,但缘第一,或量非量,或现或比。第三能缘第二第四。证自证分,唯缘第三,非第二者,以无用故。第三第四皆现量摄。故心心所四分合成,具所能缘,无无穷故,非即非离,唯识理成。”
\n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7页 / 共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