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您的衣服、资具都有很严格的标准规定。但是声闻戒里面对于瞋心的制法不多,它的重点在贪,因为您要出离三界,那贪欲是根本。
\n
您读菩萨戒,不管是《瑜伽菩萨戒》、《梵网经菩萨戒》,菩萨戒的六重或者十重里面,那很多条是制瞋的。“瞋心不受悔”,说是有人对不起您,您发了脾气,发了脾气还没关系,别人向您忏悔,您不接受,这个就波罗夷罪了。您的瞋心相续而不断,不断这个瞋心的相续,他已经向您忏悔,您不接受,这样子就波罗夷罪了。还有,毁谤三宝、说四众过等等。也就是说在菩萨戒里面对瞋的制法是非常重,但是菩萨戒里面对于一个菩萨,他的衣服、饮食、资具的这些事情,乃至于菩萨戒是可以开缘蓄财宝,为了三宝的缘故可以积蓄财宝。
\n
可以看得出来,这两种戒的精神是不一样,当然声闻戒是菩萨戒的基础,这是一定的。不过声闻戒的重点在出离,所以它在对治烦恼是重在“贪”,因为贪是生死的根本。菩萨道的精神在大悲,您要度化众生,您一定要和众生建立好因缘,否则您的法再好,众生都不能接受的。所以菩萨道站在利益有情的角度,它对瞋的制法非常重,因为瞋心的活动会伤您的菩提心,所以这个地方有差别的。
\n
蕅益大师他在《灵峰宗论》讲到两个对治瞋心的方法,我们可以去使用,这两个方法都非常有效果。
\n
第一个,就是我们在遇到不如意的境界的刺激,我们可以当随缘消旧业想。当我们行菩萨道遇到了逆境,我们先不要怪别人,第一个怎么转想,就是:这件事情会在我的身心出现,一定是我的心中有这个业力,我们就是法法消归自性,您至今没有这个业力,这件事情不会出现的。我们过去有这个罪业,我们在行菩萨道利他的过程当中,重报轻受了,既然这个业是我自己做的,当然我是心甘情愿自作自受了,而且应该起欢喜心,为什么呢?因为受了以后就把这个业给消除了,免得再到三恶道去一趟。我们对于利他的过程当中有逆境,应该是随缘消旧业想,其实这样的逆境是在消我的业障,我们一次的逆境消除我们心中一次的业障,应该是要欢喜的受。
\n
第二个是更积极的,就是当善知识想,这个就是转逆缘成菩提道了,这是更积极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