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这段是说维摩诘居士的善巧方便,来开导天女的修学方法,这一段对我们一个凡位的菩萨,当然这个天女是凡夫,也是一个很大的启示。是说每一个补特伽罗都是希望离苦得乐,我们还没有真实生起涅槃乐之前,我们放弃了世间的五欲乐,我们还是可以受用安乐,什么安乐呢?就是大乘法乐。
\n
我们在佛堂中拜佛,我们静坐的修止观,从止观出来以后,读诵大乘经典,我们内心当中还是可以生起乐受,那种法喜的快乐。而这种快乐是没有过患,没有夹杂苦恼的过患,没有这种逼迫的心、没有怖畏的心、没有忧恼的心。这个是说明贪欲的对治,我们刚开始可以先改变一个方向,就是放弃世间的五欲乐,追求大乘法乐,来对治我们的贪欲。
\n
第二个:瞋。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瞋,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
\n
前面的贪是对于“如意”的境界,这个瞋是对于“不如意”的境界,所以苦、苦具,也是三界的果报,跟它的资具,我们生起这种憎恚的心情。这种心情生起之后有什么过失呢?“能障无瞋,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这不安稳性就是一种身心的躁动,叫不安稳性。
\n
站在大乘角度的菩萨道来说,瞋心的过失是超过贪逸的过失,为什么呢?因为“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在菩萨道当中,您对饮食、对资具,生起一点小小的贪爱,它是不坏善根的,您的菩提心还在,您六波罗密的功德还在,但是您生起瞋就不得了,您这个瞋心损恼有情,这个瞋是心中火,它是一把火,能烧功德林。这个瞋心在佛法说是会坏善根的,这不得了!尤其它坏的善根是您的根本善根,坏您的菩提心。我们瞋心生起的时候,我们内心会有一种冲动:我不再度化众生了!内心当中会放弃度化众生的意乐,这个在大乘佛法说这是不得了的,退失菩提心过失这是不得了的。
\n
我们去读佛陀的戒法,佛陀的制教,您会发觉一个明显的差别,就是在声闻戒里面,因为声闻戒重出离,声闻戒里面对我们贪的烦恼活动是非常的严格。佛陀明显的规定一个出家的五众弟子,您的钵只能有一个钵,几年后才能够换;您的衣服要作怎么样的去节制,要作净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