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我们如实地观察这个色身的相貌,慢慢地我们就能够产生一个理解,就是说,哦,原来我的色身是不清净的,我过去的确是颠倒的,一种错误的理解,这样子就能够调伏我们这个贪欲的烦恼,这个佛法对治烦恼是从根本下手。这个是对治贪欲的一个方法。
\n
其次这个老人家没有安全感,他就是贪财富,他一直认为财富可以对他有安全感,但是这样子的思想也是颠倒的。就是我们对这个财富要修无常观,说是“诸未施财无常灭,由施反成有财库”,这个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上说,说是诸未施财无常灭,我们今天贪着财富、积聚财富,这个财富等到我们死亡的时候,就完全破坏了,你什么也没得到。如果我们今天在有生之年,把这个财富布施出去,积集善业,哎,由施反成有财库,我们内心当中能够成就一种善业的力量,使令我们来生继续地受用。
\n
换句话说,积集财富是愚痴的,我们应该积集善业,因为财富不能够相续到来生的,你今生完了你就什么都结束了,万般带不去,但是只有业随身。我们今天能够在有生之年,赶快把财富换成善业,这个时候这个善业,能够存在我们阿赖耶识当中,让我们的这个流转的生命,继续地受用福报。所以这从无常观当中,我们就能够去对治对财富的贪着,把这种无常的财富,把它转换成一种坚固的善业。这个无贪的方法是这样子来的,它是一种止观力所生起的一个对治。第二个无瞋:
\n
无瞋。于苦、苦具,无恚为性。对治瞋恚,作善为业。
\n
这个无瞋的所观境是对于苦、苦具,对于三界的苦果,这个是指的是我们五蕴身心,这个三界的五蕴身心有这个老病死的苦。或者是苦具,这个外在的资具,这个环境的逼恼,或者是天气的炎热,或者是飢饿、寒冷等等,这就是资具。我们面对这种苦、苦具,无恚,无所瞋恚为它的体性。对治瞋恚,作善为业,无瞋的人他也容易生起善业。
\n
这个瞋心的生起,主要有两个因素,一个是人为的因素,一个是非人为的因素。当然有时候我们也会因为这个非人为的因素,譬如说地震、火灾、水灾等等生起瞋恚,但这个时间不多,我们大部份的瞋恚,都是因人而引起的,人跟人之间的相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1页 / 共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