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讲:初能变,初能变当然是一个阿赖耶,它是一个含藏的功能,它因地是无记的,它不能造善也不能造恶,它在果报上是捨受,它没有任何感受。第二能变的思量能变,它是染污的根本,但是它也是无记的,它的果报也是“相应唯捨受”。所以前二能变,基本上对生命是不能发挥改造的功能,因为它们的业性都是无记的。能够对生命的离苦得乐,有重大影响的,对这个流转的心识,有大方向的引导的,就是第三能变的第六意识了,这是个关键点。
\n
这个地方是说:第六意识的因地是“善不善俱非”,它能够广泛的造善恶业,在果报的受用上“皆三受相应”,开出来是皆五受相应,是这个意思。
\n
好,那我们再看下一个偈颂:前面的三能变我们主要的是讲到心王,这以下把心所的差别再把它详细地说明。看偈颂:
\n
初徧行触等,次别境谓欲,胜解念定慧,所缘事不同。
\n
这个地方是讲第三能变所相应的五十一个心所法。看蕅袓的注解:
\n
此覆解徧行、别境二种心所也。
\n
这个地方是重覆的解释徧行、别境两种的心所。
\n
触等已如初能变释。
\n
有些人可能没有学过百法,我们也大致的再把他复习一下,我们看五十一个心所性业表:
\n
这个《唯识学》他把我们内心的差别的情绪的作用归纳成五十一个心所,每一个心所有一个体性,跟它的业。“业”就是指它的作用。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把“性”跟“业”的关系说明,说是火这个法它的体性是热性的,所以我们的身体跟火接触,会感到热的感受,它的体性是热。它有什么作用呢?“熟食除暗”,它能够熟食,把食物煮熟,能够破除黑,这个是它的作用。但是它的体性是热性。这五十一个心所亦復如是,它每一个心所的相貌都有它内在的体性,跟它表现出来的作用。先看徧行:
\n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