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您的身口意三业都合乎因果,合乎理,这样子您能够不忧不惧,对您今生的生命,对来生的生命,内心能够真实的不忧也不惧,这个就是君子。
\n
这意思就是说,我们一般凡夫的心是流转三界中,何处是依怙?我们心中没有皈依处,没有皈依处唯一的方法就是心随境转,在这个外在的境界,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在那个地方活动攀缘,所以就被外境八风这样吹来吹去,所以我们心中就是经常有忧,有恐惧,有一种不安全感。修行人他是把心带回家,他能够专心的在心中建立一种佛法的功德。一刚开始当然是持戒、修定、修慧,内心当中有一个光明的功德在摄持这一念心。当然一个修行人他也是有罪业,过去也造了罪业,可能身体有病痛,或者有逆境的刺激,他内心会出现苦受,但是他内心不会有忧受,不会有忧,不会有惧。他对于今生的生命,对于来生的生命充满了希望,他知道我是在承受过去的业力,他知道他来生一定是比今生更好。所以修行人他能够透过从心地上的栽培善根,从佛法的薰修,能够使令自己解脱忧的感受,而转成法喜。
\n
如果是一个圣人,一个阿罗汉,阿罗汉如果说是没有入涅槃之前,或者没有入灭尽定,他到外面去托钵,他也可能会有业障现前,也会中暑,或者是生病。阿罗汉没有入涅槃跟灭尽定,他还是会出现苦的感受,前五识跟他的报障,由罪业所召感的报障,一接触的时侯他有苦的感受,但是阿罗汉没有忧的感受。阿罗汉如果入了灭尽定,观一切法空,空性的智慧现前,他连苦的感受也没有了。
\n
在经论讲一个譬喻说是:“如鸟飞虚空,踪迹不可得”阿罗汉那一念心跟空性相应的时侯,任何的境界跟他刺激,“如鸟飞虚空,踪迹不可得。不取亦不捨,无喜亦无忧。”他能够于一切法不受,他前六识虽然跟六尘境界接触,但是他能够不受一切法。他要从定中出来的时侯,他苦受、乐受都有的,但是他没有忧的感受,他只有一种淡淡的涅槃寂静乐在他心中,就像泉水不断的涌出来,那么这个是前五识的感受,有业力的关系,还有自己分别心的关系,就有这么多的差别。
\n
《成唯识论》及《瑜珈师地论》提到这件事,说临命终的时侯主要的是心受,而不是身受。他讲出个道理:我们临命终的时侯,就像是生龟脱壳这么痛苦,但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