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改变哪?您看那些文武百官,那些读书人,那些作官的,您老人家讲《般若经》,他来听了,他听了很法喜,回去以后,在政治场上也是斗争的很厉害,这是怎么回事呢?
\n
道安大师说:他们学《般若经》他没有一种有要出离的心情,他们只是在乱世当中找一个精神的寄托而已。这魏、晋南北朝战乱很多,他为什么来听《般若经》呢?他不是想要成就圣道成就出离,他没有这样的希望,他是心情不好,心情不好听听空性的道理,暂时把心情安定下来,等心情安定以后继续造业。这意思就是说:学习这样殊胜的法门,没有一个好的希望来引导,就不能有好的作意、触、受、想、思。
\n
你看春秋时代的孔夫子,孔夫子之所以成为圣人,不完全只是他继承了中国的文化道德,我们一般说孔夫子他在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的时代,传承了中国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样的道统,使令文化得相续,这是事实,这一点是他重要的功德。但是孔夫子最重要的功德是他提倡了仁道的思想,这是过去所没有的,就是他看到了整个春秋的乱相是由士大夫的僭越礼。那些士大夫他们都是读书人,他们不明白道理吗?他们都是苦读圣贤之书,修习圣贤之道啊!为什么作出僭越礼的人都不是普通的农民,破坏礼乐章法的都是读书人?孔夫子说因为那些人学了礼以后,完全是以私欲来做出发点,他没有爱人的心情,仁者爱人,所以他在那时候,用仁道的思想充实中国的文化。
\n
我们表现在外面的礼节,一定是出自于爱护别人的这一念心发动出来,这个礼才变得有生命力,才变得有意义的,所以孔夫子在历史上之所以称为至圣先师。就是他传承了中国的道统,而且他把这个仁道的思想,把这个道统给充实了,这是根本的问题。就像我们讲发菩提心以后,修所有的善法都是无上菩提的资粮,这个孔夫子当时的见地是非常的重要,那简直是佛的智慧了。所以说,我们之所以生起一个增上的作意,一定是有一种增上的希望来的。
\n
您为什么会有这个希望呢?那是要有一个“胜解”,您对您所希望的境界一定要有坚定的理解。您对于这件事情含糊笼统,您不能有强大的希望,也不可能有坚定的作意、触、受、想、思,所以我们会对三宝的境界生起坚定的希望,是对于三宝的功德一种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5页 / 共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