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是菩萨种性。菩萨种性的就是说,他对于大乘佛法能够生起如实的信解,能够发起广大的菩提心,信解大乘佛法,发深固菩提心,名之为菩萨种性。第五个是不定种性。就是他也可能是声闻,也可能是缘觉,也可能是菩萨,他的种性不决定,看他遇到什么因缘来决定。
\n
《瑜伽师地论》认为只有两种人可以成佛,就是菩萨种性跟不定种性可以成佛,前面的三种是不能成佛。所以菩萨种性在这个补特伽罗的根性方面是偏重在本性住种来做判定。《摄大乘论》对于种性的判定是偏重在习所成种,就是后天的努力这一部份。
\n
在《成唯识论》当中的十大论师,我们也把它分成三类,对于种性的差别,有三种的说法:
\n
一、净月(论)师等——唯立本有。
\n
二、难陀(论)师等——唯立新熏。
\n
三、护法正义——本新合论。
\n
“净月论师”主要是根据《瑜伽师地论》,认为这一切的种子都本有的。当然这样有过失,因为种性只有本有,那忽略了后天的努力,换句话说,这个人不管他后天怎么样地熏习大乘佛法,他都不能成佛,而且这样子,也忽略了阿赖耶识它本身有受熏的事实。《唯识学》明明讲阿赖耶识受熏嘛,受熏持种,受熏当然是今生的努力,对阿赖识会有变化的嘛!所以这样子讲是有过失的,唯立本有在教义上是有过失的。
\n
第二个,“难陀(论)师等——唯立新熏。”这个主要是根据《摄大乘论》,说一切的种子唯独是新熏的,那主要是根据《摄论》。这样子讲也有过失。《成唯识论》论师,护**师就问说:我们学习佛法,刚开始是一念的信心,仰信大乘佛法,那么在资粮位跟加行位的时候,我们对于这种无漏智慧的观察,是带相观空,我们内心不能直接跟空的真理相应,要带相,带着这个语言文字的相,说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我们现前一念的分别心要依止语言文字的引导,才能够趣向于空的境界,带相观空,带相观空当然是有漏的。
\n
您在因地时候的资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7页 / 共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