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n
“就是今天”凌渊果断决定。阳光正好,风力适中,是烧陶的好天气。失败带来的不是沮丧,而是更清晰的路径和更迫切的行动力。
\n
烧制陶器需要专门的陶窑,但部落里并没有公共窑炉,小规模制作通常采用原始的堆烧法或坑烧法。凌渊选择了更易控制、保温性稍好的坑烧法。
\n
他在石屋外避风处选了一块空地,用石锄挖掘了一个直径约一米、深半米的浅坑。坑底铺上一层干燥的、易燃的细柴和松针作为引火层。
\n
接着,是最关键的步骤——装窑。凌渊小心翼翼地将完全阴干、触手坚硬而微凉的陶坯(缸体和盖子)搬过来。他没有直接将陶坯放入坑中,而是先在坑底引火层上,架设了一层用粗树枝搭成的、稳固的网格状支架,确保空气能在陶坯下方流通。
\n
然后,他将陶缸和盖子倒扣着,稳稳地放在支架上。倒扣是为了让受热更均匀,减少底部因直接接触高温而开裂的风险。陶坯之间也留出了足够的空隙。
\n
装好陶坯后,凌渊开始用干燥的兽粪(部落里收集晒干的食草动物粪便,是极好的、燃烧缓慢且温度均匀的燃料)混合着劈砍好的硬木柴块,从陶坯周围和上方,由疏到密、由细到粗地仔细填充、堆积起来,形成一个严密的燃料包覆层。最后,在最外层覆盖上一层稍厚的、相对松软的草木灰和细土混合物,起到保温、防止热量过快散失以及控制后期气氛的作用。
\n
一切准备就绪。凌渊手持火把,神情专注而肃穆。他将火把伸向坑底预留的、塞满松针和细柴的点火口。
\n
“呼——”
\n
火焰瞬间被引燃,贪婪地舔舐着干燥的燃料,发出噼啪的轻响。橘红色的火苗起初不大,但很快便顺着燃料间的空隙向上蔓延,逐渐包裹住被兽粪和木柴覆盖的陶坯堆。
\n
凌渊没有离开。他像一位守护者,密切地关注着火势的发展。初期需要小火慢烧,让陶坯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