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望——他对膝下的几位皇子,几乎没有一个能全然满意。
长子贾汉吉尔虽资历最深,却性格偏于保守,缺乏开拓魄力;次子乌马尔·沙伊赫虽有野心,却在势力积累上始终难及兄长;三子米尔扎·穆罕默德虽忠诚勇猛,却更擅冲锋陷阵,缺乏统筹全局的战略眼光……其余皇子要么资质平庸,要么沉溺享乐,竟无一人能让帖木儿看到“稳掌帝国”的潜质。
正是这种“矮子里拔将军”的无奈,让他迟迟不愿册立皇储。
他既想从后代中选出真正的强者,又对眼前这些儿子们的短板耿耿于怀,这种矛盾的心态,使得储位之争在他眼皮底下愈演愈烈,也让整个帝国的未来始终悬在未定之中。
因此,皇储之位的天平,正越来越向皇孙一辈倾斜——而哈里·苏丹恰恰是帖木儿大汗最宠爱的皇孙,这份偏爱本身就是他最坚实的资本。
换句话说,这一次东征对他而,正是决定命运的关键一役。只要他能率领先锋大军继续向前推进,冲破大明引以为傲的长城防线,为帖木儿亲率的主力大军扫清前路障碍,这份足以震动整个帝国的天大功绩,必将让他的声望达到顶峰。
届时,无论皮尔·穆罕默德的根基多深,阿布德·拉提夫的靠山多硬,都将难以与之抗衡。
他哈里·苏丹定能借此力压群雄,成为当之无愧的第一皇储,将整个帖木儿帝国的未来牢牢握在手中。
这份对权力的渴望,如同无形的火焰,驱动着他在东征的道路上步步紧逼,不容有失。
事实上,过去几年间,帖木儿大汗最寄予厚望的几位子孙接连离世——无论是那位曾在蒙古斯坦展露锋芒的天才皇孙伊斯坎达,还是几位在波斯、中亚战场崭露头角的皇子,都未能熬过命运的波折,这让年迈的帖木儿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
他不止一次在私下哀叹,自己虽如成吉思汗般百战百胜,却没有对方那份福气——成吉思汗麾下子孙个个能独当一面,而自己却总要亲率大军出征才能稳住局面,后代中竟难寻一个能完全托付重任的继承者。
正因如此,这一次东征大明的雄途伟业,对帖木儿而更像是一场孤注一掷的豪赌。他将所有的野心与希望都押在了这场远征上:唯有在西北决战中击溃大明的边军主力,再在河南决战中突破明军的核心防线,两场大胜全部拿下,才能稳稳占据大明的半壁江山。
届时,他便能以占领区为根基,不断从帖木儿本国调集大军与资源,像蚕食桑叶般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