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了长安。他捧着厚厚的抄本,再次来到了勤政殿。当他将补齐的《唐诗三百首》呈现在众人面前时,所有人都惊呆了。那三万五千字,字字珠玑,句句精彩,仿佛那些缺失的诗句从未离开过。
\n
李新宇站在书架前,看着那本完整的《唐诗三百首》,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本诗集的补全,更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守护。夕阳透过窗棂,洒在他的身上,也洒在那本崭新的诗集上,一切都显得那么温暖而美好。
\n
勤政殿内的议论声如潮水般涌来,李新宇捧着那本补齐的《唐诗三百首》,指尖仍在微微颤抖。吏部侍郎凑上前来,放大镜般的目光扫过书页,忽然指着其中一页惊呼:“这‘春风得意马蹄疾’的笔势,竟与我家藏的孟郊真迹如出一辙!”
\n
李新宇的心猛地一跳。他想起三年前在苏州寒山寺,老方丈曾赠他半页泛黄的经卷,背面竟抄着《登科后》的残句。当时烛火摇曳,他只当是寻常抄本,此刻想来,那墨迹里藏着的筋骨,确有几分大家气象。
\n
消息像长了翅膀,不出三日便传遍长安。西市书坊的门槛被踏破了,掌柜的连夜赶制雕版,却被李新宇拦住:“且慢。”他抱着补齐的诗集走进国子监,恰逢一群束发学子正在诵读《诗经》,朗朗书声撞在朱红廊柱上,溅起满地清响。
\n
“先生们,”李新宇将诗集放在讲台上,“这些诗句不是用来藏在锦盒里的。”他翻开《将进酒》那页,墨迹未干的补笔旁,还留着塞北客栈老板娘添的注:“去年冬雪夜,听胡商唱过此句,末尾似有‘与尔同销万古愁’。”
\n
学子们呼啦围上来,指尖点着“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补全部分,争论着究竟该用“奔流到海”还是“奔腾到海”。李新宇看着他们涨红的脸颊,忽然想起柳老先生临终前的嘱托:“文字是活的,要让它们在人间呼吸。”
\n
三个月后,第一批活字印刷的《唐诗三百首》摆在了朱雀大街的书摊上。封面用的是蜀地运来的青竹纸,题签处留着空白,供购书人自己题写名字。有个卖胡饼的老汉捧着书,让识字的书生教他读“谁知盘中餐”,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