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荐举贤才,不问出身,唯才是举。若所荐之人称职,荐举者受赏;若滥竽充数,荐举者同罪。”
\n
李新宇点头:“甚好。另外,朕要亲自主持制科考试。”制科是科举之外的特殊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可选拔特殊人才。自武德年间后,制科便少有举行。
\n
“陛下圣明!”魏征阳眼中闪过亮光,“臣愿为陛下草拟诏书。”
\n
三日后,《求贤令》遍贴各州城府衙。诏书开篇便写道:“朕闻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自今而后,无论士族寒庶,农工商贾,有能安邦定国、抚民兴利者,皆可由州府荐举,或自备牒文赴长安应制科。朕当亲试其才,量才录用。”
\n
消息传开,长安城顿时沸腾。西市的酒肆里,穿粗布短打的书生们聚在一起,指点着墙上的诏书激动不已。“听说了吗?连贩茶的张二郎都要去应考呢!他常年走南闯北,熟知各地风土,说不定真能被选上。”
\n
而在城东的崔府,却一片愁云惨淡。礼部侍郎崔承业将诏书摔在地上,骂道:“荒唐!农夫商贩也想登堂入室?这是要乱了纲常!”他的侄子崔明远劝道:“叔父息怒,陛下初登基,不过是做做样子罢了。咱们世家根基深厚,他还能真把咱们怎么样?”
\n
崔承业冷笑:“你懂什么?当年隋文帝开科举,不也是从一道诏书开始的?传我话下去,让各州的门生故吏都睁大眼睛,绝不能让那些寒门子挤占了咱们的位置!”
\n
此时的李新宇,正在查看各州送来的荐举名录。当看到“河东道荐举张嘉贞,蒲州猗氏人,出身寒微,善治水利”时,他拿起朱笔在名字旁画了个圈。这个名字,他有点印象——去年蒲州遭水灾,正是这个张嘉贞带着村民疏通河道,保住了万亩良田,而当地刺史的奏报里,只字未提他的功劳。
\n
“来人,”李新宇扬声道,“传张嘉贞即刻赴长安。”
\n
张嘉贞抵达长安时,正赶上岭南节度使冯盎遣子冯智戴入朝。冯智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