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搜罗奇珍异宝,美其名曰“民间敬献”。在皇帝眼中,郭悠之不仅“懂事”,而且“贴心”,渐渐对他言听计从。
\n
有次黄河泛滥,灾民流离失所。户部尚书恳请拨款赈灾,丞相却想将钱款挪作修建行宫之用。朝堂上争论不休,皇帝犹豫不决。郭悠之在御书房侍奉时,突然“不慎”打翻茶盏,烫到了手。皇帝关切询问,他却忍痛说:“臣这点小伤算什么?只是想到那些灾民,若是陛下不修行宫,他们就能有饭吃了。可臣又想,陛下日理万机,也该有个清静地方休养……”
\n
这番话看似矛盾,实则将难题抛给了皇帝。皇帝果然大手一挥:“朕岂能与百姓争利?只是行宫乃国体所在,稍减些规模便是。”最终,赈灾款被削减了大半,无数灾民死于饥荒。消息传来时,郭悠之正在家中把玩着新得的玉佩,脸上没有丝毫波澜。
\n
他的权势越来越大,门下依附者众。官员们见了他,无不点头哈腰,生怕一不小心就被他抓住把柄。朝堂之上,敢说真话的人越来越少,只剩下阿谀奉承的声音。郭悠之站在权力的顶峰,俯视着这座被他搅得乌烟瘴气的京城,仿佛整个天下都在他的股掌之中。
\n
郭悠之的谗言如同藤蔓,紧紧缠绕着大胤王朝的命脉,而那些试图挣脱的忠良,无不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n
礼部侍郎苏子明是第一个公开反对郭悠之的大臣。他在朝堂上痛陈郭悠之“结党营私,惑乱圣听”,恳请皇帝将其罢黜。郭悠之却跪在地上,痛哭流涕:“苏大人误会了!臣一心为国,若有不妥之处,甘愿受罚,只是臣死不足惜,怕就怕有人借题发挥,动摇国本啊!”
\n
皇帝本就对苏子明的直言不讳有些不满,听了郭悠之的话,更是觉得苏子明小题大做。郭悠之趁机暗中散布苏子明与废太子有旧交的流言,又让人伪造了几封“往来书信”。皇帝震怒,将苏子明贬为庶民,流放三千里。
\n
苏子明离京那天,百姓夹道相送,不少人泣不成声。他望着巍峨的宫门,长叹一声:“奸臣当道,国将不国啊!”郭悠之站在城楼上,冷冷地看着这一幕,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他知道,这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