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热管理以及续航优化,还有全球范围内率先研发投入生产的一体化压铸技术,单单一个底板的制造成本就降低了40%,零部件从70个减少至一个,这是汽车技术的一大创新。
覆盖国内以及欧洲范围内的充电桩,完善的服务体系,透明的定价,以及全年12次的OTA升级,涉及到多次重大更新,用户无需返厂即可提升性能,这些都给尉来带来了大量忠实的用户,老用户的复购超过了60%。
靠着技术叠代的速度以及规模化的生产效应,尉来在纯电以及增程领域建立起自己的护城河,BYD也是如此,只不过比亚迪的优势是在混合动力方面。
一家纯电巨无霸,一家混合动力巨无霸,双方都向着各种优势领域有着渗透,但又都很默契的守着自己的赛道,不过无论是尉来还是BYD,也不是都没有短板的。
BYD的短板来自于他们的高阶自动驾驶,就目前而言,BYD仅仅只能实现L2级辅助驾驶,且是比较初级的,他们的方案还是主要依赖于Mobileye,另外就是高端化进展缓慢。
BYD目前的高端车型主要还是依赖于均价25万元左右的汉EV系列,在高端化方面成色要差上很多,且汉系列在网约车销量方面的占比过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形象。
汉系列在B端网约车市场上的销量占比高达15%至20%,虽然像尉来高端系列以及特斯拉的车型去开网约车的也不少,但那都是车主个人行为,像是汉系列这麽高的占比,还是相当罕见的。
汉DM系列家用的多一些,汉EV系列的网约车占比在一二线城市,甚至超过了25%,一度接近30%的水平,对于高端品牌而言,如此高的占比,确实是一种伤害。
迪子一惯的老毛病,当销量受阻的情况下,他们就会把车型投入到B端市场,拉高市占率,这麽做确实是有着诸多好处,但相应的坏处更多。
汉EV的平均售价超过了27万元,这个价格几乎就是普通家庭的天花板了,C端用户谁也不想耗尽积蓄买了一辆高端车型,停在路边被随意拉开车问报上尾号。
这也是迪子高端化进展缓慢的原因之一,想当年秦系列也是牛逼的车型之一,后续就是大量投放到网约车,「背刺」了它的消费群体。
仰望定位百万级,很大程度上也是迪子意识到了他们想要在百万级价位上做突破,已经是比较困难了,从上而上突破的路子已经被他们自己给堵死了,倒不如学习尉来自上而下的战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