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浮言、罗织罪名者,许被劾者具实反坐;若事出有因而查无实据,则科道官当以“风闻不实“论处。如此则宪纲肃而谠论兴,官谤息而实事举。”
苏泽满意的放下笔。
以前的种种国策,无论是金瓶掣签还是其他的奏疏,都是苏泽“参考”了历史上的智慧,是在别人的基础上,“文抄”的改革措施。
但是这一次对考成法的修改,则是苏泽真正意义上,第一次根据朝堂的现状,制定的具体的政策。
苏泽更加理解了这句话:“政治就是妥协的艺术”。
这句话并不是说,政治就要互相妥协,做政治勾兑。
而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施政者需要足够的耐心,要用最小的代价,逐步推动改革,而不是猛打方向盘猛掉头,一会儿左一会儿右,那整个国家就会被带向深渊。
有时候不折腾这台国家机器还能靠着惯性运转几十年,一折腾反而更快的灭亡。
苏泽看向【手提式大明朝廷】,自己这个金手指确实强大,除了强行通过政策外,系统还能模拟政策推出后的反应,这是多少大政治家都梦寐以求的事情!
苏泽写完了奏疏,这是自己阉割版的“考成法”。
苏泽版的考成法,将考成的范围限定在六科和都察院两个机构。
皇帝亲自督导六科,而六科则督导都察院。
又规定了六科和都察院的监察范围,禁止风闻言事,纠劾大臣必须要有证据,就事论事。
六科都察院同时还要将自己正在办理调查的案件登记,如果不能按期完成就要受到惩罚。
这样一来,监察权名义上归给皇帝,就不会引起皇权的忌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