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张玉阳接过浏览了一遍,颔首称赞道:“词理精纯,笔力浑厚,法度谨严,言必有据,更难得的是其气度雍容,义理周洽,读罢如临秋水,神思澄明,确实是好文章呐!”
虽说会试阅卷的考官不少,但这般每天看下来,也难免劳累,尤其是作为主考官,但凡稍有疑虑,需要权衡黜落与否的卷子,都要拿给他过目。
现在能看到这样的自然欢喜,甚至张玉阳都有种取此人为头名的冲动。
“这一篇也不错,气韵平和,理趣盎然,诵之如沐春风!”
“还有这一篇,中正醇雅,理明辞达……”
“咦!”
能当考官的,都是识货的,便有人轻声道:“这几篇文章虽然各有千秋,于风骨上似有相同之处,莫非系出同门?”
此言一出,几名考官再纷纷比对,倒是越看越像:“看来是了,这几篇文章显然是互相有影响的……”
张玉阳更是发现,他之前最看好的那位举子,也在其中,顿时兴致大起,再将几人的文章重新看了一遍,连连点头。
就在这边厢讨论之际,黄绾悄无声息地行动起来
他是王阳明的弟子,同样是坚定支持大礼议的新贵之一,和张璁、桂萼相交很深,不过此人同之前的内阁首辅杨一清关系很差,双方互相攻击,嘉靖眼不见心不烦,并没有将其调入京师,在南京任礼部右侍郎。
直到不久前,桂萼告老还乡,严嵩升任吏部尚书,正式入阁,黄绾才被调来京师,如今又担任会试的主考官之一,可谓前程似锦。
从某种意义上,他是填补桂萼空缺的,成为张璁新的左膀右臂。
而此次会试,他也肩负着一个见不得光的任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