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钦两位时代大儒学习经史,并与文人赵翼、张维、李时白等交好,在出仕之前便颇有名气,时称“四友”。
万历三十三年,年不过二十的崔鸣吉一鸣惊人进士及第,从此步入政坛。入仕之后,崔鸣吉仕途平顺,一直做到了兵曹佐郎。直到万历四十一年,李尔瞻先后挑起“癸丑狱事”和“废母庭请”,他一帆风顺的人生才迎来了坠崖般的重大转折。
万历四十二年,崔鸣吉因反对废母而被罢官夺职。其后,崔鸣吉又连遭考妣之殇,连续七年没有出仕。在此期间,他两位师长,也就是申钦和李恒福,也因为反对“废母”而先后被罢黜流放。
万历四十六年,李恒福在流放地咸镜道北青病逝,崔鸣吉闻听之后大哭一场。从此更加憎恨李尔瞻。
“崔兄,也没必要一竿子全部打倒。”“四友”之一的李时白也在场,他就坐在李恒福的身边。“我觉得抛开那些被恶意曲解的圣人言语,李判书的话还是可以听一听的。”
李时白一接上这话,郑忠信立刻就扫了他一眼。郑忠信省掉了那段关于太史公的对话,但这一路上,郑忠信一直在思考那个“曹无伤”究竟是谁。
“听什么?”崔鸣吉虽是在回李时白的话,但视线仍旧停在张晚的身上。“难不成咱们还要听这无耻老贼的惑众谣言,请洛西公违心行事,转而支持废母吗?”
“没想到李得舆竟然会用‘岌岌可危’这个词来形容自己的自己的处境。”张晚没有接崔鸣吉的茬,他还是望着郑忠信,“可行。他真的这么说了吗?”可行是郑忠信的表字。
“千真万确。”郑忠信立刻想起了,李尔瞻垫在“岌岌可危”之前那的句话。他当时没有把那句话放在心里,如今想来,那句话应该只是李尔瞻习惯性的挑唆。想着想着,郑忠信突然灵光一闪,又回忆了起了一件被他漏说了的小事:“对了!还有个小事,可能跟这个‘岌岌可危’的说法有点关系。”
“什么事?”张晚问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