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二臣会折损他的体面与威仪!”
“只有逢君之恶,才能劝君为善吗?”郑忠信悲哀地说道。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故,逢君之恶其罪小,护国护民其功大!”李尔瞻微微眯起眼睛,言语间满是诱惑。“郑佥使十七岁应募从军,隶于忠庄公麾下,在万马齐喑之际,主动请缨,冲破倭贼围堵,打通道路,将忠庄公之启状,送至义州行在。如此勃发英姿,即便今日,我亦犹记于心。如今,唐朝之怒酝于九天,奴贼之祸陈于边境,济丽之耻岌岌将至。斩将焚书明心之奏,迟发一日,则决有百年之忧。迟发一旬,则决有千岁之祸!”
“我之真心煌煌如此,”李尔瞻端起茶盏,一口气喝到了盏底的茶梗。“郑佥使可以尽告予张洛西知之。”
郑忠信快被李尔瞻说晕了。他既觉得李尔瞻是在鬼扯,又觉得这番话确实有点道理。愣了一会儿之后,郑忠信站起身,抱拳拱手告辞:“李判书的意思在下明白了。”
“不送。”李尔瞻放下盏,目光一直跟到郑忠信离开书房。
脚步声渐渐远去,李尔瞻也收回了视线。望着茶几对面的另一个茶盏,李尔瞻幽幽地说道:“真是浪费.”
————————
离开李府的半个时辰后,郑忠信就来到了张晚的府邸,将李尔瞻对他说的那些话,删繁就简、大差不大地说了一遍。
郑忠信语罢良久,张晚仍旧沉默无言,反倒是坐在客座的崔鸣吉忍不住开口了:“李尔瞻这老贼假昧文义,剽窃类语,自以为能文,实不过一不学无术之徒尔!他竟胆敢如此曲解孟圣先师的话!洛西公,学生还是那个意思,李老贼的话决计一个字也不能信!”
崔鸣吉如此激愤,倒也不全是因为李尔瞻胡乱引用孟圣先师的话。崔鸣吉生于万历十四年,童年时代就是在“壬辰倭乱”和“丁酉再乱”的烽烟中度过的。倭乱平息之后,崔鸣吉也到了进学的年纪。他师从李恒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