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抚衙门在计划上就留了不受监管的盈余?”陆文昭明白了。
杨涟迟疑了一下。“这么说也可以。抚、按衙门确实没有监管盈余铁料的最终流向。因为当初商定这一政策的时候,辽东官府只想着鼓励铁匠匠户多多打铁,以尽快补充各地急缺的武备,着实没料到广宁道会利用政策的漏洞规避抚、按衙门的监管。”
“朝廷知道辽地有这个政策吗?”
“当然。在政策实行之前,巡抚衙门就具文将政策上报给了户、兵二部。巡抚衙门也是在得到了户部的回函之后,才正式开始实行这一政策。”杨涟说道。
“好吧,”陆文昭颔首,“那杨中丞抓到那些铁匠匠户了吗?”
“找到了,但一个也没抓。”杨涟说道。
“这又是为何?”
“因为我并不打算处罚那些匠户。”杨涟说道。
“他们不知情?”陆文昭猜测。
杨涟摇摇头。“实际上,不少匠户早就知道自己打造的铁器,最终会通过那些走私商贩流到插汉部的手上。尤其是那几户长期为阳武侯的商队提供小广锅的匠户。他们就是明知自己生产的铁锅会流到关外,也还是持续提供,并因此获利。”
“既然那些匠户都是故意参与并且因此得利,那杨中丞为何还要放过那些他们?”陆文昭眉头一皱,“法不责众?”
“参与的匠户也还没有多到法不责众的地步。我之所以选择姑息,是因为匠户们不可能抗拒来自广宁道衙门的压力,”杨涟叹了一口气,缓缓解释道:“除了辽、沈二城直接受抚、按衙门的管辖,辽镇各处粗铁的发放与武备制成品的收取,都在兵备衙门的控制之下。”
“就算万有孚不对匠户进行直接的威迫,光靠着减少粗铁的发放,或者将匠户们打造的成品兵备认定为劣等品,也能很轻松地将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