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干爬上那棵足有七八丈高的大红松。
“我们也吃饭吧。”丁修并不觉得阎姓夜不收能很快找到猎物,于是朝崔老六招了招手。他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携着足以支撑三天的干粮,但这是走散之后的应急储备,并不轻易使用。这队猎头小队平日食用的粮食和水全装在崔老六背后大包里。从分工上来说,崔老六就相当于丁修小队的辎重兵。
崔老六来到众人面前,放下并打开背包。
打开背包后,崔老六先是取出一张叠放在食物上的袍子皮,和几张已经开始换毛的雪兔皮。这是一行人一路上的意外收获。
接着,崔老六才从背包里拿出盐巴、干饼以及几包用兔皮裹着的鲜烤狍子肉。在这些食物的旁边,还有一些风干了的盐腌肉,这是外派的猎头小队独有的特殊伙食。不过,既有鲜烤的狍子肉,众人就也把这些干货储备给留下了。
尽管众人在行进的路上补充了不少猎物肉,但看崔老六往下伸手的样子就知道,干粮的储备还是肉眼可见的减少了。
“拿去。”丁修捡起一块儿最肥美的盐烤肉扔给李显,随即又拿过一块儿硬得硌牙的干饼递到了丁白缨的面前。“你牙口好,就吃这个吧。”
丁修递给丁白缨的,是一块名叫“光饼”的标准军粮。这种军粮的制作方式,是先将小麦磨成粉,然后加上盐、碱、水,揉团搓成条状,最后分割压扁后烘制成圆形饼。这种饼状干粮的直径约一寸半,厚约半寸。饼中间留有一孔,以便士兵成串挂于脖上。随时可吃,较为方便。《闽杂记》中有载:今闽中各处皆有,大如番钱,中开一孔,可以绳贯。
因为选材得当、烘烤得法,所以光饼不止有着便于携带、富含营养的特点,而且存放时间很长,即便在潮湿闷热的南方也不会轻易腐坏,在干燥的北方,保质期甚至能以月计。
而这种流行于南方的军粮之所以出现北方,是因为一个叫戚继光的南方人,在隆庆二年,在时任蓟辽总督谭纶的推荐下,总理蓟州、昌平、保定、辽东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