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邸报上明确地记载着,皇帝陛下批准了礼部尚书徐光启的奏请,决定于泰昌元年十一月十四日正式举行皇太子的册封典仪,并在举行册封典仪的过程中举行冠礼。同时,皇帝还命礼部照例筹措皇太子的大婚事宜。邸报上没有明说册立哪位皇子,但真正关心这件事的人只要看到十一月十四日这个日期,就能知道皇太子是谁。万历三十三年乙巳十一月十四日,那是皇长子朱由校的生日。
“大事已定,国之大幸!”想起旷日持久的国本之争,李长庚不由得感慨了一声。
在这条根本大事的下面还附了一条简短到加上日期也有七个字的消息:二月廿三诞皇女。
李长庚当然不会把这个对他来说几乎毫无意义的芝麻消息放在心上,几乎是一看过就忘了。他一边喝着早茶吃着肉饼,一边翻到邸报的第二页。
记载在第二页上的第三条要闻是关于学政的,也算是礼部的事情。在这条中,礼部公布了本次恩科会试的科考题目,五经魁和十八房卷首的姓名籍贯,以及恩科殿试的时间,泰昌元年三月十五。除此以外,还有皇帝任命的各省夏闱主考。邸报上载:
遣,翰林院编修钱谦益、刑科右给事中暴谦贞浙江主考;翰林院修撰周延儒、户科左给事中王继会江西主考;翰林院简讨缪昌期、兵科给事中朱童蒙湖广主考;翰林院简讨刘钟英、礼科给事中汪庆百福建主考;礼部员外郎杨弘备、大理寺寺正梁建廷四川主考.
这个条目很长,足占了一页多,但李长庚还是很耐心地把它给看完了。对那些外放主考的年轻翰林,李长庚更是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对于翰林院的“储相”们来说,外放通常意味着那短则数年,长则十数年,乃至数十年的漫长馆期结束,正式进入上升通道。只要按部就班地度过这段同样漫长的上升期、不犯大错,并在此间不因病而死,最后成为“老臣”,那么进入内阁,从所谓的“储相”变成“实相”也不是不可能。所以每有翰林外放,各地官员都会想法子与他们亲近。
李长庚缓慢地看着,不知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