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终的结果,就是赵佶对赵子称的印象很满意,而李师师为了避免多事,也在尽量帮他说好话,最好尽快把那对“兄妹”送走。
临了,李师师随口关心了一句:“陛下觉得那年轻人怎么样?”
“聪慧机敏,颇能举一反三,但是没什么城府。还是太年轻了。”赵佶随口点评。
赵子称给他的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一个学有所成、有创意又敢想的理想主义者。
当然,如今还没有“理想主义者”这个词。
一个宗室成员,如果既忧国忧民,又有城府,或者隐藏自己的志向,那是绝对不能用的。哪怕宋朝很优容宗室,也不可以。
但如果他只是一个理想主义者,那就没什么关系了,这种人太容易得罪人,又太有原则,肯定没什么拉帮结派的政治手腕。让他一展所长,也未尝不可。
心中下了如此判断后,赵佶也就想明白该怎么用这个远房堂侄了。
……
赵佶很快把李师师送回镇安坊,然后驱车回宫。
一到宫里,赵佶就接连部署了几件事情。
首先是找来翰林和几个负责国史的官员,跟他们讨论了一番本朝对前朝史料的官方意识形态,把今日酒桌上听来的那些赵子称的观点,跟这些官员们切磋了一下。
当然,赵佶并不会公布这些学说的来源,他只当成是他自己读书偶有所得。他见赵子称的事儿是隐瞒身份的,没必要多生枝节。
这一点,赵子称其实也早就料到了,也并不介意。因为这种事情是容易得罪人的,这套新学说容易被扣上‘穷兵黩武、鼓吹扩大对辽夏用兵’的帽子,容易被喜欢压抑武将的文官集团所忌恨,赵子称也不需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