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像是人在得意忘形的谈笑中,忽然记起了原来还有一桩不可面对的阴霾之事。
\n
自文艺复兴时代起,歌曲写作就逐渐形成了一种叫“皮卡迪三度”的惯例,它指的是小调音乐不以小三主和弦作终止式,而以明亮的大三和弦代替。
\n
而现在,这种排列方式颠倒了过来。
\n
“它叫‘警戒和弦’,我随便起的名字。”范宁说。
\n
“我以前见过这个写法。”希兰说。
\n
“嗯?”
\n
“在你的‘复活’第一乐章葬礼进行曲,最后的结束句,我好像就见了这一次,之后再也没见你用过。”
\n
范宁默然。
\n
之前确实有且仅有那一次,偶然的一个想法,在“复活”的庞大篇幅中,不过两个和弦的体量。
\n
而现在,这个固定的动机几乎贯穿了全曲。
\n
“为什么呢?”希兰问。
\n
“一开始是个别片段。”范宁深思,徐徐开口,”不只是‘警戒和弦’,很多乐思都一样,某种无意识的神秘力量在证明着它本身的存在。”
\n
“很多时候最开始,我往往往往觉得,这些并不是我想重点‘诉说’的,我想立刻写出结束句,但是它们却紧紧地抓住我,像宿命一样地抓住了我有时我已经想要放弃或者忽略掉这些念头了,但又情不自禁地在,这些片段中多加入了一行甚至一页谱子,然后,猛然意识到,它们才是在整个乐章中最不可缺少的、最有力量的片段”
\n
范宁这样说着,当他抬头时,希兰已经不见了。
\n
整个“房间”里,只有各处的裂缝中不断涌出着一团团流光溢彩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