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后话,暂且不多表。
却说李剑生率部离开遵义,经板桥、桐梓,直往贵川交界地而来,因为电台信息的联络,很快赶到后世是直辖市、现在仍属四川所辖的重庆边界,最终在新站赶上了主力部队。按事先伟人的部署,他的红七军团将经松坎、赶水,进入四川,以吸引敌人力量,让中央其他所部红军经习水、赤水、含江方向进入四川。李剑生不知道伟人会不会在这个时代再创造一次四渡赤水的战例,只是坚持率领部队前进。他私下里曾与主席交流过,由他们部队轻取重庆,一旦占领,必将引起敌人的震动,然后中央主力一部迅速巧战成都。如此一来,红军在四川便所向无敌了,既可以得到很大的休整,也可以得到极大的补充!如此,进可驻川渝、进可攻甘陕,反正能够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来!
在这里,伟人亲**待李剑生,从这一刻起,红七军团将不再担当后卫的任务,而要肩负起铁翼前锋的重任,原来后卫的工作,由红八军团负责。李剑生那是坚定地表示,坚决完成首长交给的任务。
眼下,李剑生便是一边率部大踏步前进,一边阅读中央通过电台发过来的电报,却是遵义会议上通过的那份《决议》。《决议》与历史上的并无不同:《决议》的内容否定了博古的报告,认为基本上是错误的。《决议》列举大量事实,说明红军在主观上、客观上均具备粉碎第五次“围剿”的条件,明确指出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在敌人采用“持久战与堡垒主义的战略战术”的情况下,我们的战略战术应该是决战防御(即攻势防御),集中优势兵力选择敌人的弱点,在运动中有把握地去消灭敌人的一部或大部,以各个击破敌人,以粉碎敌人。然而。我们却以专守防御代替了决战防御,以阵地战、堡垒战代替了运动战,并以所谓‘短促突击’的战术原则来支持这种单纯防御的战略路线”。以分散兵力的作战方针代替集中兵力的作战方针,违背了我军战略上持久,战术上速决的基本原则。放弃诱敌深入的方针,而搞“御敌于国门之外”,结果造成严重损失,使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央苏区根据地。
就这个事情,李剑生读历史研究生时就作过推演,得出的结论也是这般,因此眼下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