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之火德。
然则他们却是不知道,苏允的考量却是他们所不知道的。
其实苏允的想法很简单,历史上宋后为元,元后为明,他之所以起来早饭,便是要阻止蒙古人,免得打断中国文明之进程。
所以,取国号为明便可以理解了,便是越过元朝之意。
而苏允也算是个明粉,对于朱元璋也颇为敬佩,因此取国号为明,洪武为年号,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在国号与年号上,苏允一言而决,但在定都上,苏允并没有给出意见,而是交给六部以及苏学会进行讨论。
而定都这个事情上引起了大讨论。
一国首都极为重要,定都作为王朝或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需综合权衡政治丶经济丶军事丶地理丶文化等多重因素,甚至涉及风水丶历史传统等深层考量。
引起争论的乃是是否定都长安这个问题上。
支持定都长安的人认为,多数王朝倾向于在兴起之地或发迹地建都,以强化「天命所归」的合法性。
比如刘邦以汉中为根基建立汉朝,初定都洛阳,后迁都长安(秦之旧都,象徵继承秦制)。
但这个提法被一些人所否定,否定的人则是从实际情况出发。
他们认为,长安虽为唐朝都城,但时至今日,已经不适合再作为都城了。
因为关中平原面积有限,只有约 3.4万平方公里,人口承载力是不足的。
隋唐时期,为维持百万级人口,唐长安鼎盛期人口超一百五十万万,而关中产出不足,需从关东的河南丶山东及江南调运粮食。
隋文帝曾因关中饥荒,率臣民「就食洛阳」。
而唐玄宗多次东巡洛阳,实为缓解长安粮食压力。
而秦汉至隋唐,长期垦殖导致关中森林锐减丶水土流失加剧,农业生产力已经严重衰退。
唐代中后期,关中已「沃野千里」不复,粮食自给率不足一半。
这种情况下,长安若为都城,便要依靠漕运来供给粮食,但漕运成本激增会让王朝不堪重负!
长安若为都城,便需依赖大运河转输粮食,但从江南到长安需经长江→邗沟→淮水→通济渠→黄河→渭河,水路迂回且险滩(如三门峡)密布,运输损耗高达四成以上!
而安史之乱后,江南早就成为「天下粮仓」,所谓「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
从这个角度来说,洛阳丶开封这两个处于水运枢纽中心的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